所以,当我看到那些关于AI写作的吹捧,说它能写诗,能写小说,能写新闻稿,能写情书……心里总忍不住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厉害吗?从某些角度看,确实惊人的厉害。你想啊,海量的文本数据,古往今来多少人写过的字儿,它跟个超级海绵似的,咕嘟咕嘟全吸进去了。然后你给它个主题,咔嚓一下,几秒钟,甚至更快,一篇文章、一个段落,就摆在你面前了。速度快得让你目瞪口呆。你想查个资料?它分分钟给你整合。想模仿个莫言的风格?它努努力,也能整出点儿那个味儿来。效率高到离谱,这一点,没人能否认。对于那些需要标准化、格式化、信息密集型的文字工作,比如写个说明书,搞个简单的摘要,甚至拟个常规的商业邮件,AI简直是神兵天将,能帮你省下大把大把的时间。它不会累,不会闹情绪,指令清晰,它就执行得一丝不苟。
可问题来了,那种“一丝不苟”和“效率奇高”,恰恰可能就是它的局限。它太“正确”了,太“光滑”了。你知道吗,有时候人写的东西,那些不太完美的句子,那些突然冒出来、可能在语法上有点儿“犯规”但读起来特别带劲儿的表达,那些不经意流露出的,属于你个人的偏见和小情绪,恰恰是它最动人的地方。是那种“不完美”,让文字有了生命。AI呢?它基于概率,基于关联,它给你呈现的是它学到的所有人类表达方式中最“可能”的组合。它能模仿“悲伤”,因为它学会了“悲伤”这个词常常跟哪些词一起出现,跟什么样的句子结构关联;它能写出“愤怒”,因为它知道“愤怒”通常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词汇。但它真的感受过那种心被揪紧、肺要炸开的滋味吗?它知道那种愤怒是源于童年的一个阴影,还是仅仅因为早上没喝到咖啡?它不知道。它只是在模拟。
所以,你说AI写作厉害吗?得看是哪种“厉害”。 如果“厉害”指的是信息处理、文本生成、模仿既定模式的技术能力,那它简直厉害得让人脊背发凉。它是个超级工具,是个无情机器,在字词的排列组合和语法规则上,它比绝大多数人都来得精准、高效。它能是你的助理,帮你搭建框架,润色语句,查找灵感碎片。
但如果“厉害”指的是那种触及灵魂、带着体温、饱含独特视角和人生况味的创作能力,那种能让你读着读着,眼前就浮现出画面,心里就泛起涟漪,仿佛不是在看字,而是在跟一个活生生的人对话甚至共鸣的人文力量,那AI离这个“厉害”,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它没有记忆的重量,没有经验的沉淀,没有情感的起伏,更没有那个藏在文字背后,独属于某个个体的灵魂。
它的文字,很多时候是工整的,流畅的,甚至乍看之下无懈可击的。但细品,总觉得少点什么。少了一口呼吸,少了一个心跳。它能写出关于孤独的句子,但它从未真正体会过那种一个人走夜路、看着万家灯火而自己无处可去的寂寥。它能描述爱情的甜蜜,但它从未感受过那种手指触碰时的酥麻,分开后辗转反侧的思念,或者争吵后偷偷掉下的眼泪。
别忘了,写作很多时候是种疗愈,是种探索,是种把自己剖开给人看或者给自己看的过程。你写某个瞬间,不是为了交差,是为了把那个瞬间凝固住,反复咀嚼,看看它到底在你生命里意味着什么。你写某个观点,不是因为它在网上最流行,而是因为它在你脑子里生根发芽,跟你经历的一切发生了化学反应,长成了只有你才能说出来的样子。这些,AI 做不到。它没法拥有“我”的人生,没法像我一样,在大雨天被淋个落汤鸡后,写出那种带着湿气、有点狼狈又有点儿庆幸的文字。
AI写作的实力,在于它对语言模式的掌握和应用,在于它处理信息的广度和速度。它是基于数据的推演,是概率的艺术。而人类写作的实力,在于它对生活本质的洞察,在于它将个人体验转化为普遍情感的魔力,在于那种不可预测的灵光乍现,在于它本身就是一场生命的投射。
未来AI会越来越强,这毫无疑问。它也许能写出更逼真、更能骗过人类眼睛的文字。但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那些读完让你觉得“啊,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这么感受”的文字,那些饱含着作者血肉和灵魂的文字,我想,恐怕还得是人自己写出来。AI是工具,强大的工具。但工具就是工具,它没有梦想,没有痛苦,没有那些让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东西。所以,问我AI写作厉害吗?技术层面,厉害极了。但如果问它能不能取代人类创作的那种独一无二和撼动人心的力量?我的答案是:现在不能,将来也很难。因为它缺了点儿最关键的玩意儿:那颗跳动着、感受着的心。那才是写作最深层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