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作 高校为何禁止 AI 写作?背后原因解析

AI知识库1个月前发布 yixiu
3 0

首先,最直接、最扎眼的,就是学术诚信这根红线。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要确保你交上来的是你自己的东西,是你脑子里想出来的、手里敲出来的。可这AI呢?它给你端出来的是什么?是它从海量数据里抓取、重组、生成的一堆文字。表面上看,哦,挺流畅的,逻辑好像也通,甚至遣词造句还挺漂亮。但问题来了,这是你的思考吗?是你自己辛辛苦苦查资料、理思路、一句一句“磨”出来的吗?不是啊!你只不过是输入几个指令,然后啪嗒一下,一篇东西就出来了。这跟以前的抄袭、找人代写,本质上没多大区别,都是把别人的(或者可以说是“非你本人”的)成果冒充成自己的。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最讲究的就是一个“真”字,思想得真,研究得真,成果得真。这AI一进来,直接把“真”字给模糊了,甚至给冲垮了。学生用它写论文、写报告,那考试、评估还有啥意义?老师怎么知道你到底懂没懂?这文凭发出去,代表的到底是谁的能力?你说,这能不让禁吗?

当然,光一个学术诚信还不足以让高校如此紧张。更深层次的,是它直接冲击了教育最核心的那个东西——学习过程。我们让学生写作业、写论文,不仅仅是为了最后那篇成品。你写一个东西,从选题开始,到查阅文献,理解消化别人的观点,然后形成自己的看法,组织论据,搭框架,一句一句地把脑子里的东西倒腾出来,再反复修改、润色。这个过程啊,就是你思考的过程,是你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是你构建认知体系的过程。写得顺利的时候,是行云流水;写得卡壳的时候,是抓耳挠腮,甚至想骂娘。但恰恰是这“磨”和“熬”,磨的是你的耐性,熬的是你的深度,让你对这个问题有了真正的体悟。这AI呢?它太快了,快得你根本没机会去“磨”、去“熬”。它直接把终点给你了,你连路都没怎么走。你以为你省了时间,殊不知,你丢掉了那个最宝贵的、让你真正成长的过程。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大脑会不会变懒?遇到复杂问题,是不是第一反应就是去问AI,而不是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这培养出来的,是能独立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和创新者,还是只会用工具的“操作员”?高校培养的是前者啊!

ai 写作 高校为何禁止 AI 写作?背后原因解析

而且,别忘了,写作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核心素养。它不仅仅是遣词造句,更是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信息整合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的综合体现。你能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否有条理地组织论证?能否用恰当的语言说服别人?这些能力,在任何行业、任何岗位都至关重要。大学四年、七年、十年,很多时候就是在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来训练你的这些“内功”。写读书报告,逼你总结提炼;写课程论文,逼你深入研究某个点;写毕业论文,更是对你综合能力的“大考”。如果这些都靠AI代劳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何而来?他们的逻辑会缜密吗?他们的思维会有深度吗?将来走上社会,写个邮件、写个方案都得求助AI,这怎么行?

再说说评估体系的事儿。我们现在的很多课程考核,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来完成的。老师通过阅读学生的论文、报告,来判断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深度以及运用能力。这AI产物一进来,整个评估体系都乱套了。你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学生的真实水平,哪些是AI的“帮忙”。这就像运动员比赛,大家都说好了要公平竞争,结果有人穿着“AI外骨骼”上场了。裁判(老师)怎么判?这个分数、这个等级,还有没有公信力?如果不能准确评估学生的真实能力,那教学目标怎么实现?课程设置怎么调整?整个教学环节都成了空中楼阁。

还有一点,或许没那么“高大上”,但也很现实:个性与创新。AI生成的内容,往往是基于大数据里的“平均值”或者“常见模式”。它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很规范,但很难有真正的原创性个人风格。人类的写作,是带有生命印记的。你的成长经历、你的阅读积累、你的思维方式、你独特的情感体验,都会渗透在你的文字里,形成你独特的“声音”。那些打动人心的文章,那些开创性的学术观点,哪个不是打上了作者深深的个人烙印?AI可以模仿,可以重组,但它目前还无法真正拥有“自我”,无法从无到有地产生那种源于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洞见。高校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成为千篇一律的复读机。AI写作的普及,会不会让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安全”、“套路”的表达,而压抑了他们探索未知、表达独特的冲动?这是很让人担忧的。

当然,禁止AI写作可能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是面对新技术冲击时的本能反应,甚至是“拖延时间”的一种策略。毕竟,AI技术发展太快了,教育体系还没来得及想好怎么去适应,怎么去引导。是应该完全禁止,还是划定界限,还是干脆拥抱变化,重新设计教学目标和评估方式?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去探索、去讨论。但在答案出来之前,先按下暂停键,保证最核心的教育价值不受侵害,这或许是当前高校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选择的那条最稳妥、也最有争议的路。

总而言之,高校之所以对AI写作说“不”,绝不是拍脑袋的决定,它触及了教育的根基:学术诚信是基石,学习过程是核心,能力培养是目标,评估体系是保障,而个性与创新则是升华。AI写作在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在这些关键点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是简单地封杀一个工具,而是在捍卫一种价值观,一种对人才培养的理解,一种对知识和学习的敬畏。这其中的博弈和探索,远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是刚刚开始呢。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