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以前我对这玩意儿是有点不屑的。觉得写作嘛,是心血,是脑子里千回百转的情绪和思考,怎么可能靠一个……一个程序?太冰冷了,没灵魂。可真当自己坐在电脑前,盯着那个闪烁的光标,脑子却像一团浆糊,什么都挤不出来的时候,那种焦虑,那种自我怀疑,它可比任何理论都有力量。
就拿上次那个项目提案来说吧, Deadline 就悬在头顶,我呢?卡!得!死!死!的!脑子里嗡嗡的,好像住了几万只苍蝇,就是没一个有用的想法。尝试过各种方法,散步啊,听音乐啊,对着天花板发呆啊,没用。笔尖还是干涸的,屏幕还是空白的。那种感觉,就像陷在流沙里,越挣扎陷得越深。这时候,有人提了一嘴:“试试那个写作助手?” 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架不住 desperation(绝望)。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打开了它。输入了几个极其粗糙、不成形的关键词。比如,“新产品”、“解决痛点”、“市场前景”——就这么几个干巴巴的词儿。然后,屏住呼吸,按下生成键。
那一刻,就像是魔术发生了。屏幕上开始跳出一串串文字。不是那种生硬的、堆砌辞藻的报告体,而是——哎哟喂——一段颇有条理的开场白!它把我那几个冰冷冷的词儿,竟然化成了一句带着点煽情意味的话,点出了用户目前面临的困境,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我们”的新产品。读着,心头竟然一跳,咦?这……有点意思啊。
这仅仅是个开始。我开始尝试更复杂的指令,或者说是,更像是跟一个搭档说话的方式。我说,“我需要一个能吸引眼球的标题,要有点冲击力,让那些被问题困扰的人立刻点进来。” 它给出了好几个选项,有些直接,有些隐晦,有些还带着点比喻。我从中挑了一个最喜欢的,再结合自己的想法修改一下,嘿,感觉对了!那个标题,一下子就有了勾子。
接着是内容的填充。我告诉它我想要阐述的几个核心卖点,以及我们产品独特的优势在哪里。我甚至会丢进去一些非常琐碎的、只有我懂的信息,比如某个客户说过的一句牢骚,或者某个同事偶然间发现的一个小技巧。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它好像真的能理解这些“人类语言”里隐含的意义。它会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变成一段段有逻辑、有说服力的论述。
当然,它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直接拿来就用。那肯定不行。文字里还是会带着那么一丝……怎么说呢,不够地气?不够个性?或者有时候,它会过度解读某个点,写得有点跑偏。但这完全不重要!它的价值在于,它给你提供了一个起点,一个框架,一个跳板。
以前,我最怕的是从零开始。一张白纸,无限可能,但也是无限的空虚和未知。你不知道第一笔该落在哪儿,第一个字该是什么。有了这玩意儿,它就像是已经帮你把草图画好了,甚至连颜色都初步涂了一层。我要做的,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雕琢,进行润色,把那些不够“我”的部分,变成我独有的样子。
这种感觉太奇妙了。它不是替代你写作,它是赋能你的写作。它在你思绪凝滞的时候,像一股清泉注入,冲开那些堵塞的地方。它在你灵感枯竭的时候,像一个灵感喷泉,哗啦啦地冒出各种可能性。它在你需要效率的时候,就像一个超级勤奋的助手,快速地帮你填充那些需要大量文字铺陈的地方。
我发现,用了它之后,我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文章的立意是否深刻?情感的表达是否真挚?文字的节奏是否舒服?段落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流畅?这些才是写作的核心,是机器目前还无法完全替代的人类智慧和情感。
而且,这过程也挺有趣的。有时候它生成了一句话,那个词儿,那个搭配,竟然让我眼前一亮!“咦,我怎么没想到可以用这个词?” 或者它给出的一个观点,从一个我完全没想过的角度切入,瞬间打开了新的思路。这不就是学习的过程吗?在与这个助手的“交流”中,我自己的语言能力、思维方式,竟然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
再比如写产品描述,以前我总是干巴巴地列功能。现在,我可以告诉它:“帮我把这个功能点写得更有画面感,让用户能想象出使用的场景,感受到它带来的便利和愉悦。” 然后,它会尝试用更生动、更具表现力的语言去描绘。它会用“告别”、“轻松应对”、“瞬间拥有”这样的词语,去触动读者的情绪。虽然有时会用力过猛,显得有点夸张,但修修改改,总能得到一个比我自己一开始想的要好得多的版本。
这不仅仅是文字的生成,它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帮你梳理思路。当你脑子里有很多零散的想法,不知道如何组织时,你可以把它们一股脑儿地倒给助手,然后让它尝试帮你构建一个逻辑结构。也许它给出的结构不是最好的,但它提供了一个基础的骨架,让你知道从哪里开始添肉加血。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样下去,我们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依赖?会不会失去自己独立思考和写作的能力?这种担忧是合理的,就像计算器刚出来时,人们担心会不会丧失手算能力一样。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工具的进步,它解放了我们一部分重复性的、低效率的劳动,让我们能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的创造中去。
写作生成助手,它不是个神奇的、无所不能的魔法,它只是一个拥有强大数据和算法支撑的工具。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以一种我们从未想过的方式,介入了人类最私密、最个性的创造过程——写作。它像一面镜子,有时候能映照出我们思绪的盲点;它像一个催化剂,能加速我们灵感的发酵;它更像一个无疲倦的陪练,随时准备好与你一起,把那些虚无缥缈的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文字。
所以,我现在是怎么看它?不再是不屑,而是带着一份好奇和一份敬畏。敬畏它所代表的技术进步,好奇它未来还能带来什么惊喜。它就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你,无论你思如泉涌,还是文思枯竭。它是你的写作伴侣,是你探索文字世界的助手。而我们,这些写作者,则需要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它共舞,让它成为我们手中更锋利、更多变的笔。毕竟,文字的灵魂,最终还是需要人来赋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