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笔头接入DeepSeek:公文写作AI化实战与新功能解析

AI知识库2周前发布 yixiu
1 0

想着笔杆子这活儿,干了小半辈子。从最初的油印机、复写纸,到后来的电脑 word,一路摸爬滚打,总觉得写公文这事儿,磨人是真的,但又带着点儿仪式感,字斟句酌,得体大方,那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本事。可话说回来,效率这东西,谁不想提?尤其那些急活儿套话儿多的,真是能把人榨干。

这一两年,AI 这股风吹得呼啦啦响,说什么都能写。最初我没太当回事儿,觉得那都是虚头巴脑的玩意儿,写写诗歌散文还行,公文?开玩笑!公文讲究的是规范、是逻辑、是政策,是得从肚子里抠出来的东西,AI 那冰冷的数据能懂个啥?

老笔头接入DeepSeek:公文写作AI化实战与新功能解析

直到听说DeepSeek这玩意儿,国内做的,据说特别擅长中文,尤其是什么长文本处理,还懂点儿逻辑推理。耳朵里听着,心里犯嘀咕。正好手里压着一份儿年度总结报告,那叫一个老大难,数据报表堆成山,得从中理出个头绪,写得既全面有重点,还得鼓舞人心。这要是全凭自己一点点儿,没个三五天打底,眼瞅着就没戏

心一横,死马当活马医,就拿DeepSeek试试水。怎么接呢?没想得那么复杂,最简单的法子,就是把核心材料关键要求,一股脑儿地“”给它。比如,我把去年的工作要点、今年的目标、几个主要的成绩亮点、甚至面临的困难,像聊天一样,倒腾给它。然后说:“帮我起个草,一份年度总结报告,要突出成绩,分析不足,展望未来,语气要积极向上,篇幅大概三千字。

刚开始,心里还是悬着的。等它慢慢“”出来,我瞪大眼一看——哎哟喂!还真有点儿样子!框架搭得四平八稳,开头的总起、中间的分述、结尾的升华,都有。最让我吃惊的是,它居然能从我给的一堆零散数据里,提炼出一些关键数字事实,而且用词,怎么说呢,不那么生硬,甚至有些地方,还带点儿人情味儿,不像我想象中那种冰冷的机械语言。

当然,原封不动地用是不可能的。它写的东西,就像一个初稿,一个骨架。很多细节,比如特定语境下的用词领导习惯表达方式政策文件标准术语,这些精微之处,还得我这个“老笔头”亲自上手打磨。但你想啊,从零开始搭一个架子,到在一个现有框架填充细节修改润色,这效率提升可不是一点半点!以前可能要花两天理清思路、搭框架,现在几分钟的事儿。剩下的时间,我可以更专注于内容的深度准确性,让公文更有分量,更有灵魂。这感觉,就像以前吭哧吭哧徒手盖房,现在有了预制板,效率蹭蹭往上涨。

DeepSeek接入公文写作,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解放生产力,尤其是那些格式固定信息密集重复性强的文书,比如会议纪要情况通报初稿,甚至是某些政策解读提纲。把会议录音转成文字稿,或者把政策文件喂给它,让它先梳理出主要精神关键点,我再此基础上加工,省去了大量爬格子理头绪的时间。这对于一个整天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福音,感觉肩膀上的担子轻了不少。

其次是信息整合能力。写公文,常常需要引用各种数据文件案例。把这些零散的信息扔给DeepSeek,让它帮你归纳总结提取要点,甚至交叉对比,这效率比我一个人在电脑前翻来翻去,剪切粘贴强太多了。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助理,能快速帮你梳理信息流,提供一个清晰的基底

还有,我觉得它在遣词造句上,能给我一些启发。有时候写东西写顺手了,容易固化自己的表达方式,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套词儿。DeepSeek作为一个“语言模型”,它拥有的词汇量句式变化,远超个人。虽然它写的东西不一定完美,但总能蹦出几个新鲜的词儿、别致的句式,给我这个老笔头一点刺激,让我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让文字活泼一些,没那么死板。当然,这是指在不影响公文严肃性的前提下,比如报告的开头结尾的呼吁,或者非核心段落

至于新功能,DeepSeek这玩意儿还在不断进化。我特别关注它的联网能力长上下文处理。联网意味着它能获取最新政策信息行业动态,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更有时效性,不容易过时。长上下文处理则意味着它能记住你之前和它说的更多内容,写长篇的、逻辑性强的公文时,能更好地保持一致性避免前言不搭后语。听说还能定制化,比如喂给它大量单位内部历史公文,让它学习单位的写作风格常用词汇,这要是成了,那简直就是量身定制的AI助理,写出来的东西贴合度更高修改量就更小了。

当然,问题也是有的,而且很突出。最怕的就是它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时候给的信息不够明确,或者它对特定语境理解不到位,它就能出一些貌似正确实际错误事实或者数据。所以,人工校对核实绝对不能少。这就像一个实习生,能帮你干很多基础活儿,但关键节点把关,还得来。

还有,公文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里面包含着对政策的理解,对工作背景的把握,对潜在风险的预判,这些深层次的东西,AI目前还抓不住。它能写出“加强沟通协调”,但加强的具体内容协调的难点在哪里,得靠思考、去落实。它能写出“取得显著成效”,但这个成效的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些带有人情味儿有故事感的内容,AI也捕捉不到

所以,我的看法是,DeepSeek这类的AI,是工具,是助手不是替代者。它能帮我提效率拓思路,但公文的灵魂深度责任,依然掌握在这个老笔头手里。把那些耗时耗力重复性工作交给它,让我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构思逻辑细节打磨上。这就像一个好的厨师,虽然有了智能烤箱高速搅拌机,但食材的选择火候的掌握味道的调配最终的呈现,还得靠厨师的经验匠心

用上DeepSeek后,感觉自己的工作模式确实有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一上来就硬着头皮,一个字一个字地。而是先喂数据,让AI跑一个框架,然后我再修改补充提高。这个过程,挺顺畅的,也挺有意思的。就像和AI进行一场文字的对话,它提供基础,我赋予生命

未来的公文写作,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人机协作的模式。AI打草稿人来润色拔高赋予灵魂。那些善于利用工具的“老笔头”,不会被淘汰,反而会因为效率更高作品更精良脱颖而出。当然,前提是你得懂公文你得有判断力你得知道AI写的是不是胡话。否则,再智能的工具,也可能把事情搞砸

接入DeepSeek,对于我这个老笔头来说,是一次新鲜的尝试,一次效率的飞跃。它让我在保留公文严肃性个人经验的同时,减轻了负担提高了效率。这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挑战。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驾驭这个工具,让它真正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但我相信,只要心里的那杆秤还在,脑子里的那份清醒还在,这个AI,就能成为我得力的帮手,让我的笔头,不再那么累,却依然有力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