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新闻评论 探索:AI 写作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

AI知识库1个月前发布 xiaohe
2 0

翻开手机,指尖滑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新闻评论,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就涌上来了。你看,那些字句,有些激昂得像打了鸡血,有些冷峻得像块冰,还有些,哦,有些读起来,怎么说呢?像一块标准化生产出来的压缩饼干,索然无味,嚼不出一点人味儿。你有没有这种感觉?特别是在这个AI写作的浪潮真真切切拍打着我们的海岸线的时候。

我这人啊,看评论图什么?不是非要看什么高头讲章,也不是为了找人吵架,图的就是那个活生生的观点,那个独一无二的视角,是文字里透出来的那股子劲儿,那份真诚,哪怕是偏颇的,至少是个人偏颇。可现在呢,有时候读着读着,就犯嘀咕:这真是人写的吗?这流畅得像水一样、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却没有一点体温的文字,背后是个鲜活的大脑,还是一个算法模型

写作新闻评论 探索:AI 写作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

我们说新闻评论,它不是简单复述新闻事实,对吧?它是要剖析,是要解读,是要引申,更重要的是,它要带上评论者自己的印记。这个印记,是ta的生活经历,是ta的三观,是ta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甚至是他此刻的心情。是这些乱七八糟、不可量化的东西,揉在一起,才酿出了那一口辛辣或醇厚的观点

那么,当AI写作这个家伙闯进来,它能在新闻评论这片园子里折腾出什么来?我琢磨着,它能做不少事,有些甚至做得比人快、比人“好”。比如,快速整合信息。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背景资料、相关数据,AI能在一眨眼的工夫里吃下去,然后咔咔咔吐出来一个框架,一份总结,甚至是一个看起来逻辑清晰的论证链条。这对于写评论的人来说,哦哟,省老鼻子事儿了!效率噌噌往上涨。

再比如,润色语言。有时候,脑子里有想法,笔头却跟不上趟,文字干巴巴的,不够锐利,不够形象。AI在这方面,确实有一手,它能提供丰富的词汇,变换句式,让文字看起来更专业,更有文采。甚至,它可以学习某种特定的写作风格,模仿某个评论员的腔调,给你来一段“某某体”的评论。想想看,这多方便啊!那些文字功底不那么深厚,但有独到见解的人,也许能借助AI把想法更好地表达出来。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民主化写作工具的意思?让更多声音有机会被听见?

但是,朋友,但是!这事儿没那么简单。新闻评论灵魂是什么?是独立思考,是价值判断,是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勇气,或者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持。AI有这些吗?它的“思考”是基于它训练数据的概率分布,它的“判断”是根据预设的规则和目标函数。它没有感情,没有同情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愤慨悲悯。它能模拟表达这些情感,但那只是模拟,是计算出来的结果,不是体验过的真实。

所以,当我看到一篇评论,它可能引经据典,逻辑无懈可击,用词精准华丽,但就是读完后,心里空落落的,感受不到一点温度,捕捉不到一丝人性的光辉。这种文字,就像高级定制的假花,美则美矣,却没有生命的芬芳,没有阳光雨露滋养过的痕迹。它们太“对”了,对得让人发毛。现实世界的新闻事件,很多时候是混乱的,是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人的反应也是复杂的,带着情绪的棱角。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往往能抓住那种混沌中的痛点,用带有体温的语言去触碰它,去共鸣,去引导。AI,目前来看,恐怕很难触及这个层面。

更让我担心的是,AI写作规模化标准化潜力。想象一下,如果大量的新闻评论都是由AI或者在AI的深度辅助下产生的,那么,观点会不会变得越来越趋同?那些微妙的、小众的、非主流的声音,会不会被强大的算法洪流所淹没?整个舆论场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容易被操纵?这是个实实在在的风险。一篇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突破窠臼的评论,它的价值在于它的稀缺性原创性。如果AI能轻易批量生产“合格”甚至“优秀”的评论,那种稀缺性就消失了,原创性也成了问号——毕竟AI的素材都来自已有的数据。

当然,我也看到一些积极的可能性。比如,AI可以作为评论写作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快速查找资料,可以提供不同的表达方式供作者参考,甚至可以帮助作者检查事实错误(虽然AI自己也会犯错,但这方面的能力在进步)。它可以是你的副驾驶,但方向盘,必须还得掌握在人自己手里。关键在于如何界定AI在其中的角色边界。它是助手,不是主笔;它是工具,不是灵魂。

说到边界,这真是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新闻评论领域,我们到底需要AI做到哪一步?只是信息处理和语言表达的技术层面?还是允许它参与到观点形成价值输出的核心环节?后者在我看来,是极其危险的。观点价值是人类社会长期互动、文化传承、个体体验的结晶,是用来锚定我们是谁、我们相信什么的基石。如果这些都能被机器批量生产,那我们将面临一场认知危机

我还想强调一点,新闻评论阅读体验,很多时候也是一种人与人的连接。你读到一篇评论,觉得“哎呀,这写的就是我想的!”或者“原来还可以这么看问题!”那种共鸣,那种启发,是评论的价值所在。甚至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但ta犀利的文笔、独特的逻辑,也能让你拍案叫绝。这种智力上的过招,这种情感上的触动,是才能带给的。如果未来我们阅读的评论,大部分都是没有“人味儿”的AI产物,那是不是我们的讨论空间本身也会变得越来越冰冷,越来越程序化?

我不是完全否定AI写作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前景,在事实性报道数据分析内容摘要等方面,AI的效率和准确性确实能提供巨大帮助。但在新闻评论这种强调主观性深度思考情感共鸣的文体中,我持一种审慎甚至可以说是警惕的态度。它不应该取代人类,甚至不应该在核心创意价值表达上占据主导地位。

说到底,新闻评论在对世界说话,是对事件表态,是对复杂现象给出解释判断。这个过程,带有太多不确定、太多主观、太多非理性的色彩,而这些,恰恰是人性的体现,是创造力的源泉。让AI成为我们的助手,去处理那些繁琐的、重复性的工作,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真正的思考创造,这也许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但如果让它来代替我们去感受,去判断,去发出那独一无二的声音,那将是新闻评论的悲哀,也是我们公共讨论的损失。

未来,我希望当我读到一篇新闻评论时,依然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着、思考着、带着喜怒哀乐人心。这比什么都重要。AI可以写字,可以堆砌词藻,可以模仿句法,但它能写出那份牵挂吗?能写出那种不平吗?能写出那种热泪盈眶咬牙切齿吗?这些,才是新闻评论里最珍贵的东西。让我们一起探索,但更要守护。守护那份属于人类思想情感的领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