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说起来,现在这网上的文字啊,真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来看。尤其那些瞧着挺光鲜、挺周正的文章,心里总要嘀咕一下:这真是个人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吗?还是背后有啥“高科技”帮忙?判断一篇写作是不是出于AI之手,老实说,有时像是在玩侦探游戏,得掌握判断 AI 写作的技巧,才能识别内容真伪。这不像以前,一篇烂文章就是写得烂,顶多说你没水平;现在得防着它是不是压根儿就没“心”。
第一个感觉,往往是它的“丝滑”感。那种文字,你读着,顺是挺顺的,句式结构漂亮得不像话,字儿都认识,词儿也用得“精准”(或者说,“符合常见搭配”)。但就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点……烟火气?泥土味儿?对,就是那种“人味儿”。一篇真正人写的文章,哪怕是科普文,哪怕是报告,总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作者的思考痕迹、情绪起伏,甚至是思维的跳跃或那么一丁点儿的“别扭”。AI呢?它太想把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逻辑链条拉得笔直,从A到B到C,一步不差。但生活哪有那么规整?思绪哪有那么听话?

所以,我的第一招,看词儿。AI喜欢用那些听着挺高级、挺万能的词汇,比如“赋能”、“抓手”、“生态”、“闭环”……或者一堆形容词副词叠上去,想营造出丰富感,结果反而显得空洞。它们在用词上,往往是“正确”但“无趣”。很少能看到那种作者信手拈来、带着个人色彩的比喻,或者那种在特定语境下闪闪发光的、有点儿“出格”但恰到好处的词语。你注意那些高频词汇,是不是总在某些领域里打转,缺乏变化和新意?
接着,摸句子。这是个手感活儿。人类写东西,句子的长短是跟着气儿走的,跟着情绪走的。有时候憋着一股劲儿,句子就长了,弯弯绕绕的,像在铺垫,像在思考;有时候突然来了个结论或者灵感,就用个短句,干脆利落,砰!砸你一下。句式变化丰富,有疑问,有感叹,甚至有一两个没头没尾的片段句,都是为了节奏,为了语气。AI呢?它生成的大部分句子都差不多长,都是那种标准的陈述句,主谓宾,加点儿定状补。读起来像敲木鱼,咚,咚,咚,均匀得很。过于完美的语言,少有笔误,少有语病(不是指水平高,而是指那种活生生的、人可能犯的小错误或为了效果故意的变形),反而是个疑点。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找‘我’。作者在哪里?TA的观点是什么?不是那种模棱两可、四平八稳的观点,而是那种带着棱角、带着倾向性的。有没有个人的经历?有没有独到的见解?有没有那些只有TA自己,或者说只有“人”才有的感悟和困惑?AI目前的识别个性化表达能力,或者说生成个性化表达的能力,相当有限。它能模仿风格,但很难真正拥有“风格”本身,因为它没有生活,没有经历,没有那些塑造人格的偶然与必然。读AI的文章,你很难想象背后站着一个具体的人,看不到TA的影子。
还有啊,看例子。AI特别喜欢用那些烂大街的、网上随处可见的例子。讲创新必提苹果乔布斯,讲毅力必提爱迪生居里夫人。就那几个“标准答案”。缺少了那种从自己生活里、从自己阅读里、从跟朋友聊天里“捞”出来的、带着露珠儿的、鲜活的、有点儿跑题但非常有力的例子。考察内容的原创性和具体性,尤其是细节描写。AI的细节往往是通用的、符号化的,它不知道你家门口那棵老槐树春天开花什么味儿,不知道夏天傍晚骑车回家,风吹在脸上的感觉。那些只有亲历者才知道的细节描写,是AI难以模仿的。
最后,感受情绪。AI能识别并使用情感词汇,但在深层次的、复杂的、矛盾的情感表达上,它显得很苍白。它能说“我很伤心”,但写不出那种“欲语泪先流”或者“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意境。那种文字里自带的温度、那种能让读者共鸣的捕捉情感的细微之处,是人类写作的独特魅力。如果一篇文章,通篇都在讲情感,却让你读不出丝毫波澜,像是在看一份情感报告,那就要小心了。
掌握判断 AI 写作的技巧,说白了,就是去寻找那些“非人类”的痕迹,以及那些“只有人类才有”的印记。是那种过于光滑没有纹理的质感,是那种教科书式的规范,是那种缺少了生活气息和个人烙印的空洞。它完美得让人不安,正确得令人乏味。判断它,需要你调动你作为读者的直觉,需要你凭借你作为人的阅历去感受。
这不是要否定技术,技术当然有用。但文字,特别是那些承载思想、情感、故事的文字,终究是“人”的艺术。识别内容真伪,不仅仅是为了防范虚假信息,更是为了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还能找到那些真正触动人心的、带着体温的文字。那些,是机器目前还学不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