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世界都是那股子味儿,知道吗?就是那种……怎么形容呢?光滑,标准,没棱没角,像工业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玩意儿,规规矩矩,但就是缺了点儿什么。对,说的是AI写作。现在上网冲浪,你避不开它。刷屏都是它,从新闻稿到小作文,甚至情书!(我就说呢,怎么可能有人对我这么肉麻还用词儿这么精准!)看着看着,心里就痒痒,就想做点儿什么。不是对抗,也不是排斥,是那种见了太整齐的东西就想去把它弄乱的冲动。恶搞,对,就是恶搞。而且是恶搞AI写作本身。听着是不是有点绕?嘿,好玩儿的地方就在这儿呢。
这事儿吧,就像是跟个特聪明的,但是没感情的学霸玩游戏。它能把所有公式套得死死的,答案永远标准分,滴水不漏。可你想啊,生活哪儿有那么多标准答案?那些精彩的、让人记住的瞬间,往往都是跑偏了、出格了的。所以,恶搞AI写作,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寻找那份“跑偏”和“出格”的游戏,一次对可预测性的温柔反叛。

怎么玩儿呢?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给它个奇葩 prompt 就完事儿的。那是第一层。更高阶的创意玩法,得从它写出来的文本本身下手。得揣摩它的套路,然后故意地、艺术性地去破坏它。
你看AI写的东西,是不是总喜欢用那么几个词儿?“赋能”、“体系”、“链路”、“垂直领域”…… 听到这些词儿,我脑子都快长茧子了。玩儿法之一,就是词汇的反向应用。你让AI写个小清新散文,它估计能给你整出“生态闭环里的落叶”、“时光维度的切片”这种玩意儿。咱们就反过来!写篇硬核的技术分析,标题特严肃那种,内容里冷不丁给你冒出“小确幸代码”、“代码的少女心”、“bug的爱恨情仇”。这不就是恶搞么?让它写得越正经,你塞进去的词儿就越不正经,形成那种强烈的反差感。读者一看,先是一愣,然后噗嗤一声笑了,这效果不就来了?这可不是AI能轻易模仿出来的,因为这种词语的错位感,来源于人类对不同语境、不同情感的复杂理解和故意的跨越。AI追求的是相关性和流畅性,它不会理解这种“故意找茬”的趣味性。
再来,看看AI的句式。它是不是总喜欢主谓宾定状补,排得整整齐齐?长句多,但逻辑清晰,很少有断裂感。咱们玩儿法之二:句子的解构与重组。让它写个故事,你拿到手,先别急着满意。你把里面的句子打乱,像扔骰子一样随机组合。或者,在一个长句的结尾,突然接一个完全不相关的短句,像个不小心摔倒的人。甚至,可以大量使用省略号、破折号,制造那种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或者思路跳跃的感觉。
想象一下:AI写:“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古老的城墙上,给历史的遗迹披上了一层金色。” 多美,多标准。你拿到手,改成:“夕阳……温柔地,洒在…那墙,古老的…城墙。金色,一层。历史遗迹…嗯。” 是不是立刻就有了那种磕磕巴巴、思绪不连贯,或者像个喝醉了的人在描绘风景的感觉?这种非标准表达,是人类思考过程中的真实碎片,是那些“啊”、“嗯”、“那个”的犹豫和停顿的文字化。AI很难自然地产生这种“不完美”,它的完美反而成了我们可以恶搞的靶子。
还有篇章结构。AI写文章,通常是总分总,或者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得不得了。像个精密仪器。玩儿法之三:结构的意识流跳跃。你让它写个关于“梦想”的文章,它肯定从定义、重要性、如何实现写到总结。咱们拿来,可以在写到“如何实现梦想”的时候,突然插入一段关于昨晚吃了什么夜宵的详细描写;在结尾总结梦想的时候,又突然开始抱怨天气预报不准。把完全不沾边的东西硬生生塞进去,而且没有平滑的过渡句,就是 abrupt,硬生生地切。这就像一个人跟你聊天,说着说着,突然想起个什么事儿就岔开了,过一会儿又自己找补回来,或者干脆忘了刚才说到哪儿了。这种跳跃性和不可预测性,是人类思维的常态,是灵感迸发时的火花,也是分心走神时的痕迹。AI的逻辑是线性的,我们的思维可是网状、甚至混沌的。用恶搞的方式去模仿这种混沌,反而是对人类思维的一种致敬。
更深一层,可以从情感表达下手。AI现在也能模拟情感了,但它模拟的是那种“平均化”的情感,像个按照说明书表演的演员,表情到位,但你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缺了啥?缺了那种拧巴、那种矛盾、那种莫名其妙。玩儿法之四:情感的错位与叠加。让它写个高兴的事儿,你在字里行间塞点儿淡淡的忧伤;写个悲伤的事儿,突然冒出一句特别冷漠或者特别想笑的话。把完全不搭调的情绪揉在一起,形成一种怪诞的效果。
比如,写“中了彩票”,AI肯定会写激动、开心、未来的美好。你可以写:“中了彩票,巨款。第一反应不是跳起来,而是……哎,今天午饭还没吃呢。这钱吧,烫手。高兴是高兴,但怎么总觉得有点儿空落落的?像个没穿衣服的国王。” 这种夹杂着现实琐碎、莫名空虚的复杂情绪,是人类独有的体验。高兴可以伴随焦虑,悲伤里可能有解脱,爱恨情仇永远纠缠不清。用恶搞的方式去展现这种非理性和多层次,是AI目前望尘莫及的。
别忘了细节。AI擅长宏大叙事和标准描写。玩儿法之五:放大荒谬细节。让它写一个科幻场景,AI会给你宏伟的星舰、奇特的星球。你可以在里面塞一个完全不相关的、特别具体的、而且有点荒谬的细节。比如,未来世界的太空站里,宇航员们不是在研究高科技,而是在为了争夺最后一个过期了的巧克力派而大打出手。或者,关键的剧情转折点,不是因为高深的科学原理,而是因为主角的鞋带突然开了,绊了一跤,然后误打误撞发现了什么。这种无关紧要甚至荒诞的细节,往往更能让文本活起来,因为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那种随处可见的不协调感和偶然性。AI追求的是效率和相关性,它会自动过滤掉这些在它看来是“噪音”的细节。但恰恰是这些“噪音”,构成了人类叙事的肌理。
所以你看,恶搞AI写作的恶搞,不是为了贬低AI,更不是为了证明人类写作有多么高高在上。它更像是一种玩儿,一种探索,一种对“不像AI”的追求。通过故意地模仿人类那些“不好好说话”、“不好好写字”的习惯,那些不经意的错误、突如其来的灵感、莫名其妙的情绪,我们反而更清晰地看到了人类写作的本质:它是有灵魂的,是带着体温的,是浸润了生活体验的。它不完美,甚至有点儿乱,但正是这份不完美,让它独一无二,让它有血有肉。
玩儿这种恶搞,其实也是在反思。当满世界都充斥着那种光滑标准的文本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停下来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在不自觉地被“AI化”了?我们的表达是不是也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失去了个性和棱角?这种恶搞,也许是个提醒,提醒我们不要忘了人类自己身上的那些闪光点:那些跑偏的思绪,那些突发奇想,那些不合时宜的情绪,那些看似无用实则充满生命力的细节。
说到底,这不只是在恶搞AI,更像是在恶搞那个被标准化、被可预测性驯服的写作。是在玩儿,在创造,在寻找属于人类的独特标记。这玩法,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正确姿势。全凭你的脑洞,你的幽默感,以及你对人类那些小别扭、小怪癖的洞察。来啊,一起把那些AI写的漂亮的玻璃球,拿起来,往地上摔摔看?看看能蹦出多少意想不到的火花来。那种失控的美感,可比完美无缺有意思多了,不是吗? 这就是我的恶搞AI写作恶搞:创意玩法,一点点揭秘,更多的是,等你亲自来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