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屏幕,脑子里像一锅浆糊,搅啊搅,什么也拎不出来。 deadline 明晃晃地摆在那,而我,一个字都没写出来。这感觉太糟了,是不是所有写字的人都有这么一刻?那种被掏空,被全世界抛弃的无力感。以前吧,就是硬着头皮抠,抠出一个字算一个,像挤牙膏似的,累死个人。
然后,就接触到了这玩意儿,AI 写作助手。一开始我是有点 скептицизм 的,总觉得嘛,文字这东西,得是心里的流淌出来的,机器怎么可能懂?那些号称能帮你写的,怕不就是模板套话,改改名字就能用?那有什么意思。可架不住实在是太卡壳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想着试试看,就找了个Chat AI的平台。

别说,刚开始,挺新鲜的。输入几个关键词,一段话,甚至就是一个模糊的想法,砰一下,它就给了你一段东西。不是说它写得多惊天地泣鬼神,但至少,它给你开了一扇窗。那扇窗外,好像有风吹进来了。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要写个活动推广文案,要求活泼点,吸引人。对着空白文档坐了半小时,一个像样的句子都没蹦出来。尝试着用Chat AI 写作助手输入了活动名称和几个卖点,选了个“活泼”的风格选项(当时觉得这设定也挺逗的),结果出来的初稿,咦,还真有点意思。用词没那么死板,句式也跳跃,虽然有些地方还是需要大修大改,但那种从零到一的痛苦,瞬间减轻了一大半。它就像一个陪你头脑风暴的搭档,你扔个石头过去,它给你扔回来一个浪花,也许不是你想要的浪花,但它让你看到了浪的可能性。
它的那个便捷服务,真的不是吹的。有时候就是需要一段过渡句,怎么写都别扭;有时候是想换个说法,词库又贫瘠得可怜;有时候呢,哎呀,就是懒得打字,想让它帮我把脑子里的片段串起来。这时候Chat AI的优势就出来了。把零散的想法喂给它,它就能给你一个大致的骨架。你再往骨架上添肉,塑形,比自己从无到有搭一个省力多了。
而且,它对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以前写个报告,光开头和结尾就能让我磨蹭半天,总觉得不够出彩,不够专业。现在,可以先让AI生成几个版本,看看不同的句式和表达,然后选一个觉得不错的,或者干脆揉捏几个版本的优点,快速生成我的最终稿。这就像是拥有了一个不知疲倦的初稿生成器,你只负责给方向,它就吭哧吭哧地干活,把你从最耗时、最容易卡顿的起步阶段解放出来。
当然了,它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它写的东西,嗯,怎么说呢,有点太“标准”,太“正确”,少了点人情味,少了点温度。尤其是那些需要个性、需要情感、需要独特视角的文章,它给出的内容往往像教科书一样,规规矩板的。这时候就得靠自己了,得像个雕塑家一样,把AI生成的毛坯料,一点一点打磨,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经历统统揉进去,让它变成真正属于“我”的东西。
我甚至发现,用AI 写作助手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它能拓展你的思路。比如我写东西习惯用一种句式,一种表达方式,看多了它生成的不同版本的文字,会发现原来还有别的写法,别的词可以用。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你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启发,一种可能性的展示。
刚开始用的时候,总担心会不会过度依赖。要是哪天离了它,是不是就不会写字了?后来想想,这就像厨师用搅拌机,木匠用电锯,它们都是工具,是为了让你更高效、更省力地完成工作,而不是取代你的手艺和创意。真正的菜品好不好吃,木工做得精不精致,最终还是取决于那个人的想法、技艺和用心。
所以说,体验Chat AI 写作助手的便捷服务,对我来说,更像是在写作这条道上,找到了一把趁手的工具。它不能帮你思考,不能帮你感受,更不能拥有你的灵魂。但它可以帮你破冰,帮你加速,帮你克服那些琐碎的、机械性的障碍。把省下来的时间精力,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构思,打磨,让文字真正闪光。
现在,当我再次面对那个空白的屏幕时,心里没那么慌了。我知道,如果卡壳,我可以找那个智能的伙伴聊几句,让它给我一些灵感,一些方向。然后,我再拿起我的笔(或者键盘),在那AI给我的框架上,一笔一划,填满我的故事,我的观点,我的声音。那种感觉,挺好的,高效,又不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