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AI写作,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是“抢饭碗”?尤其在我们教育圈子里,更是议论纷纷。但你知道吗?我最近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与其把它看成洪水猛兽,不如说,哎呀,这玩意儿,用好了,简直就是个宝藏,尤其在捣鼓课程案例和丰富教学资源这事儿上,它能给你打开一扇窗,甚至是一扇门,通往一片新天地。
就拿备课来说吧,以前准备一个写作课的课程案例,比如议论文写作,得找多少范文啊?得想多少角度去启发学生啊?还得防着学生直接抄网上的。累不累?累!现在呢?有了AI写作这工具,你往里输几个关键词,啪嗒啪嗒,几秒钟给你整出几种不同风格、不同立场的论述草稿来。当然,它写得未必完美,甚至有时候还有点胡说八道,但这不正是教育的机会吗?你可以把这些半成品、甚至带点“瑕疵”的东西拿给学生看,让他们去分析,去批判,去修改。这比干巴巴地讲理论、背框架生动多了不是?

我还试过用它来生成阅读材料。比如讲到某个复杂概念,想找点深入浅出的解释,或者不同视角的解读。以前得花大量时间去数据库里淘、去网上筛,找到的还不一定合用。现在用AI写作,设定好目标受众(比如高中生),输入概念,再指定几个希望涵盖的角度,它能给你吐出一堆初稿。你再根据教学需要去修改、去整合,速度快得不是一点点。这不就等于是瞬间扩充了你的教学资源库吗?而且是高度定制化的,针对性极强。
不止备课,在实际教学中,AI写作也能派上用场。有个学生,一写作文就卡壳,坐在那里抓耳挠腮半天挤不出一个字。后来我让他试试用AI做“写作伙伴”。不是让AI替他写,而是让他把自己的想法、零散的句子输入进去,看看AI会怎么理解、怎么组织。结果你猜怎么着?AI给出的反馈,哪怕只是一个不同的句式、一个意想不到的联想,都可能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沉寂的湖面,瞬间激起涟漪。学生看到AI的生成,会思考:“嗯?它这么写?那我能不能换个方式?”“这个点子我可以这么展开!”这种互动过程,让写作不再是面对空白文档的煎熬,而变成了一种对话,一种探索。这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以前难以想象的课程案例吗?展示了在数字时代,写作辅导可以有多么个性化、多么即时。
当然,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点,就是“用”它,而不是“被”它用。AI写作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完美地“写”出一个成品,而在于它提供的可能性、它激发的思考、它作为工具的那份效率。我们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如何让AI写出漂亮的句子(它自己就能做到,虽然经常是漂亮的空话),而是教他们如何与AI协作,如何利用AI来深化自己的思考,如何辨别AI生成内容的价值与不足,最终,如何写出带有自己独特思想和情感的东西。
所以你看,那些担心AI写作会“毁掉”写作教学的,我觉得是把问题简单化了。真正的挑战和机遇,恰恰在于我们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如何设计出能充分利用AI优势、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课程案例。这需要老师们自己先去了解、去实践,去琢磨这新工具的脾气和用法。它生成的文本,可以是教学的起点,可以是讨论的靶子,甚至可以是用来分析“人工智能是如何思考和表达”的独特材料。
说白了,AI写作的出现,就像当年计算器进入课堂一样,刚开始大家慌,怕学生不会算术了。结果呢?计算器把人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让人类有精力去探索更复杂的数学问题。AI写作也是一样,它能处理掉写作中一些重复性、程式化的工作,把学生和老师的精力解放出来,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构思独特观点、打磨文字风格、深化思想内涵、进行有效的沟通。
把AI写作融入课程案例设计,能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多样。你可以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用AI生成一段描述,然后自己修改,比较修改前后的差异,分析为什么要这样改。或者,让AI针对某个论题生成正反两方面的论点,然后让学生去评估哪个更有说服力,并找出AI论述中的逻辑漏洞。这不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训练吗?这些新颖的课程案例,本身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丰富和补充,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教学资源边界。
想象一下,以前老师为了准备一节课,可能需要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去收集、整理资料。现在有了AI写作工具的辅助,这个过程可以大大缩短,释放出更多时间去思考教学方法本身,去设计更具启发性的课堂活动,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减负增效”吗?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让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静态的文本库,而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可交互的生成系统。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AI写作不是万能的,它没有人类的生命体验,没有真正的情感,更没有独立的灵魂和价值观。它只是一个工具。我们的教育目标,最终还是培养完整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所以,在享受AI写作带来的便利、用它来丰富教学资源、设计创新课程案例的同时,我们更要强调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创作的价值。让学生明白,技术是工具,创造力才是核心;AI可以帮你写出漂亮的文字外壳,但里面的思想和灵魂,必须是你自己的。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拥抱AI写作,用它来改造和丰富我们的课程案例与教学资源,是教育发展无法回避的趋势。它不是威胁,而是伙伴,是催化剂,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教、更好地学的强大助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它、驾驭它、让它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这趟旅程,才刚刚开始,充满挑战,也充满无限可能。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