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作 借助 AI 写作课程案例的方法

对着空白屏幕发呆,这感觉简直是每个写字儿的人心里的魔咒吧?尤其赶稿子的时候,脑子像浆糊,一个字都蹦不出来。以前,就硬熬,听音乐也好,洗澡也好,总得找个法子把那点枯竭的灵感挤出来。可现在,不一样了,是吧?

AI 写作这事儿,刚出来那会儿,我心里其实是有点抵触的。觉得这不就是个高级点的搜狗输入法,或者,说得难听点,抄袭整合工具?机器哪懂啥叫情感,哪知道啥叫 nuance?写出来的东西,总归是冰冷的,没灵魂的。那种带着烟火气、带着个人温度的文字,它学得来吗?

ai 写作 借助 AI 写作课程案例的方法

可挡不住大家都在聊这玩意儿啊。朋友聚会,同行交流,避不开的话题。有人说用了 AI,效率那是蹭蹭往上涨;有人抱怨说,写出来的内容啊,看着挺像样,仔细一琢磨,空洞得很,嚼之无味。争议挺大,我就好奇了,这东西到底能干嘛?真能帮我这快被掏空的脑子续续命?

正好那时候,听说了不少关于AI 写作课程的信息。不是那种讲大模型的原理多高深的理论课,是那种实操性强的,拿出一个个案例来掰扯,“你看,这个场景下,咱们可以这么用AI;那个需求呢,换个姿势让AI试试。” 听着挺玄乎,但架不住好奇,就找了点资料看看,也跟上过课的朋友打听打听,听他们怎么说。

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例,是讲怎么用 AI 做内容策划的。以前我写篇科普文章,得自己找资料、理思路、搭框架。有时候卡在第一步,就是想不清楚从哪个角度切入。这个案例里,老师(或者分享者)展示了,你把你想要写的主题,以及几个核心关键词扔给 AI,然后加点限定条件,比如“目标读者是完全不懂行的小白”、“语言要生动有趣,带点段子”,让 AI 给出几个不同的文章大纲。

好家伙,看着屏幕上 AI 一口气列出好几个大纲,每个角度都不太一样,有的侧重历史沿革,有的从一个生活中的小现象切入,有的直接讲最新技术应用。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一下。不是被取代的恐慌,更像是一种“哇塞,还能这么玩”的惊喜。它给的当然不是最终的大纲,有些地方可能逻辑不顺,有些点子甚至有点离谱。但你想啊,它瞬间打开了你思维的广度,提供了N个可能性,让你不再死盯着一个点发愁。这就是个超强的头脑风暴机器啊!从这个案例里,我学到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把 AI 当作灵感发生器骨架搭建助手。你喂它需求和关键词,它吐出一堆原始素材和粗糙结构,你再在上面雕琢。

再有个案例,是关于写营销文案的。那个分享者说,写不同产品的文案,对着不同的目标用户群体,语言风格、侧重点都得变。以前得自己脑补,或者找大量竞品文案来模仿。用 AI 呢,他演示了如何通过清晰的指令(也就是俗称的 Prompt Engineering)来让 AI 扮演一个特定角色,比如“你是一个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白领女性,写一段关于这个智能家居产品的种草文案”,或者“你是一个注重性价比的大学男生,写写这个充电宝的优势”。

结果呢?AI 真的能模仿出不同人群的语感和关注点!写给白领女性的,可能更注重设计感、便捷性、提升生活幸福感;写给大学男生的,可能就强调续航、充电速度、价格。当然,AI 写出来的肯定不是完美的,有时候会有点生硬,或者情感不够到位。但关键在于,它提供了好几个版本的“半成品”,而且风格迥异。这比你自己绞尽脑汁去想一种风格要快太多了。你需要做的,是从里面挑出最好的句子,最棒的角度,再用你自己的话去润色,去注入真实的体验和情感。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重要的方法:利用 AI 的角色扮演能力,快速生成不同风格、不同视角的初稿,然后修改和整合

这些课程案例让我明白,用AI 写作,核心真不是让它替你写,而是学会怎么“指挥”它,怎么跟它协作。它不是你的秘书,它是你的工具箱里的一把新锤子,你得知道怎么拿,怎么敲,才能打出你想要的东西。那些方法,其实都在围绕着一个中心:人是主导,AI 是辅助

比如,写故事。AI 可以根据你提供的人物设定、冲突点、故事背景,给你生成一个基础的大纲,甚至可以帮你填充一些场景描写。但人物的内心挣扎,那些只有经历过、体会过的人才写得出来的细腻情感,AI 目前真的给不了。它可能用一大堆华丽的辞藻堆砌“悲伤”,但那种“悲伤到连呼吸都痛”的感觉,机器模仿不来。所以,课程里强调,用 AI 生成的是素材,是基础结构,而最终的情感深度独特性,必须由人来赋予。这是第三个方法:用 AI快速生产素材,但核心情感和价值观必须人工注入

还有一个案例很有意思,讲的是怎么用 AI 拓展思路。比如你写到一个观点,想把它阐述得更深入,或者想找到支持这个观点的更多论据。你可以把你的观点扔给 AI,让它帮你拓展,列出相关的例子、可能的反驳论点、甚至引发的思考。这就像有个学识渊博的朋友,你可以随时问它各种问题,它会一股脑儿把相关的信息倒给你,至于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是噪音,就看你自己的判断和筛选能力了。这教会了我第四个方法:把 AI 当成智能搜索引擎思维发散器,用它来补充信息激发新思路

当然,课程里也肯定会讲到 AI 的局限性。它会一本正经地犯错,有时候会胡说八道,引用不存在的资料,或者写出前后矛盾的内容。它缺乏常识,缺乏逻辑推理能力,尤其是在处理复杂、抽象、需要深度理解的文本时。所以,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可能也是最基本,但常常被忽视的,那就是甄别和批判性思维。AI 给你的任何东西,都不能直接用,必须过一遍你的脑子,用你的经验、知识和判断力去检验、去修改、去完善。这就像厨师用半成品食材,还得靠自己的手艺和调料,才能做出一道好菜。AI 是食材供应商,你才是那个大厨。

听了这些课程案例,也自己上手瞎折腾了一阵,发现AI 写作这事儿吧,真没那么神秘,也没那么可怕。它改变的是写作的流程和工具,但没改变写作的本质——用文字表达思想、传递情感、连接人心。那些方法,不是教你偷懒,而是教你更聪明地利用工具,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更需要人类智慧的地方:构思独特的创意,深入挖掘情感,打磨语言的韵味,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风格。

你想啊,以前写东西,从零开始爬格子,一笔一划,字斟句酌,是体力活儿,也是脑力活儿。现在,AI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你解决“体力”和部分“初级脑力”的问题。它可以快速生成草稿,可以提供多种表达方式,可以帮你查找资料。但这不意味着你的工作变简单了,而是变复杂了,但复杂在更高维度上。你需要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精准地向 AI 提问,更严格地筛选 AI 的输出,更巧妙地将 AI 生成的内容和你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合。

说到底,AI 写作课程案例揭示的,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不是取代,而是协作。就像摄影师用相机,画师用数位板,音乐家用合成器。工具在变,但最终作品里,那个独特的“我”,那个观察世界、感受生活、想要表达的心,才是最珍贵、最不可替代的部分。

所以,别怕AI 写作,也别神化它。去看看那些课程案例吧,去学学那些实用的方法。把 AI 当成一个聪明的助手,一个不知疲倦的陪练。让它帮你跨过那些烦人的重复性劳动,帮你打开那些被卡住的思路。但永远记住,那个最终决定文章高度和温度的,那个能让文字活起来的,永远是你。你的思想,你的经历,你的情感,你的声音。那是 AI 永远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用好这个工具,把更多精力放在那些真正属于“人”的创造力上,或许,这才是借助 AI 写作课程案例真正能学到的东西。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