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测评写作 专业测评!AI 产品测评写作,帮你避坑选好货
不是我矫情,是真的难。你随便搜个什么,比如最新的手机、那款吹得天花乱坠的咖啡机,或者一个听都没听过的智能小玩意儿,哗啦一下,出来的文章成千上万。
但你点开一篇,读两段,那股子熟悉的“AI味儿”就飘出来了。
怎么形容呢?就是那种四平八稳、滴水不漏的客气。用词永远是“高效”“便捷”“令人印象深刻”,结构永远是“外观设计-功能亮点-性能分析-总结”。说了一大堆,全是正确的废话。像个刚毕业的实习生,穿着大一号的西装,对着PPT念稿子,礼貌、周全,但你就是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真实。
这种文章,就是典型的AI产品测评。它们是“信息”的搬运工,不是“体验”的分享者。它们能把发布会上的所有参数、所有官方宣传的亮点,用无比流畅的语言给你重新组织一遍。甚至,还能给你配上几张官方精修图,看起来有模有样。
结果呢?你被一堆华丽辞藻和技术参数绕得云里雾里,感觉这产品简直是天神下凡,不买不是人。等你咬牙下了单,东西一到手——“诶?这质感怎么跟塑料似的?”“这功能用起来怎么这么别扭?”“宣传的那个痛点功能,合着就这?!”
坑,就这么踩进去了。
这就是我要跟你掰扯的重点:AI写的测评,本质上是一种“虚假繁荣”。它没有灵魂。而一篇真正有价值的测评,它的灵魂,恰恰在于那些AI永远无法理解,也无法模拟的东西。
第一,是“体感”,是五官的真实触碰。
AI没长手,它摸不到那个鼠标是温润的类肤质,还是冰冷的磨砂金属。它也按不到那个键盘的键程,不知道那颗按键,按下去是“咔哒”一声脆响,还是软绵绵的毫无反馈。它更闻不到新机器开箱时,那股混杂着电子元件和包装材料的、独特的“新”的味道。
这些东西,参数表上永远不会写。但这些,恰恰构成了你使用一个产品的核心体验。
我之前想买个降噪耳机。看了无数篇测评,都说A品牌“降噪效果业界领先”,B品牌“三频均衡音质出众”。全是这种高级词汇。看得我头大。后来,我找到一个博主,他没说那么多废话,他就描述了一个场景:
“我戴着B耳机走在北京的地铁十号线上,报站声依然清晰可辨,但旁边大妈聊天的声音几乎听不见了。而换上A耳机,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安静到我有点心慌,甚至能听到自己血液流动的声音。但是,戴久了耳压特别大,像坐飞机似的。”
看到了吗?这才叫测评!一个“心慌”,一个“像坐飞机”,我立刻就明白了二者的区别,也立刻知道哪款更适合我。这种基于真实场景和个人感受的描述,是AI搜罗全网数据也“拼”不出来的。
第二,是“偏见”,是有温度的个人观点。
AI追求的是绝对的客观、中立。这是它的“出厂设置”。所以它永远会说“这款产品的优点是……但缺点是……”。听起来特别公允,对吧?
错!大错特错。
我们作为消费者,看测评不是为了上一堂枯燥的产品分析课,我们是为了找“队友”!我们想知道,一个跟我们需求类似、品味相近的人,他用这个东西到底爽不爽。
一个好的测评作者,一定是有“偏见”的。
他可能会因为一个极其反人类的充电口位置,而把这款设计上拿了大奖的产品喷得一无是处。也可能会因为一个毫不起眼、但恰好解决了他的巨大痛点的小功能,而对一款在其他人看来平平无奇的产品赞不绝口。
比如,一个测评博主可能会说:“我不管你们怎么吹这手机的拍照,我就想知道,它单手打字的时候,那个最边上的‘P’键好不好按?我手小,上一代那个反人类的曲面屏,每次打字都误触,想死的心都有了!”
这种充满了个人情绪和特定需求的“槽点”和“爽点”,才是最宝贵的避坑指南。它帮你过滤掉了那些与你无关的“普适性优点”,直击要害。你一看,嗨,这不就是我吗!那这个坑我绝对不能踩。或者,哇,这个点太懂我了!买它!
AI能有这种“偏见”吗?不能。它只会告诉你,曲面屏“带来了更具沉浸感的视觉效果”,而不会告诉你它可能会让你的小拇指“无处安放”。
第三,是“细节”,是魔鬼藏身之处。
真正的好产品,细节是会说话的。真正的烂产品,细节更是会扯着嗓子骂街的。
而一篇有深度的测评,一定是抓细节的。
- 这个扫地机器人,遇到拖鞋,是绕过去,还是把拖鞋给你推到床底下?
- 这个智能音箱,你用正常语速跟它说话,它能识别吗?还是非得你字正腔圆地喊“小X同学”?
- 这把人体工学椅,调节扶手高度的那个卡扣,是顺滑的,还是生涩得像两年没上油的链条?
这些,AI知道吗?它不知道。它的数据源里,只有“智能路径规划”“远场语音识别”“多维度调节”这些冰冷的、概括性的词汇。它无法告诉你,那个APP的UI设计,到底是不是一个审美正常的地球人做出来的。
一个负责任的测评作者,会把这些细节掰开揉碎了给你看。他会告诉你,他为了测试这个防水手机,是真的把它扔进了鱼缸里;他为了测试那款运动相机的防抖,是真的把它绑在了一只狗的身上,然后拍下了一段视频。
这种带着“折腾”精神的测评,才有血有肉,才有说服力。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作者与这个产品“搏斗”和“相处”的过程。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坑,如何在一堆AI生成的垃圾信息里,淘到真金?
很简单,学会辨别“AI味儿”。
- 看它有没有“废话” :真人测评,常常会有一些跟产品无关,但跟使用心境有关的“废话”,比如“那天下午北京下着雨,我心情很差,就想喝杯热咖啡,于是拆开了这台机器……”。AI不会这么写。
- 看它有没有“情绪” :是惊喜,是失望,是抓狂,还是觉得“也就那样”?真实的测评充满了情绪的波动。AI的测评,情绪曲线永远是一条直线。
- 看它有没有“场景” :测评是发生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解决具体问题的。一个脱离了场景空谈功能的测评,十有八九是AI写的。
- 看它有没有“缺点” :不是那种不痛不痒的“续航可以再加强一点”之类的缺点。而是那种让你看了会“嘶”地倒吸一口凉气,觉得“这绝对不能忍”的具体槽点。只夸不骂的,不是广告就是AI。
说到底,AI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资料整理助手。它可以帮你快速搜集一款产品的基本信息、各方评价。但它绝对、绝对不能成为你最终决策的依据。
在消费这件事上,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据分析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值得信赖的“探路先锋”。他替我们趟了雷,也替我们发现了宝藏。他的分享,或许不完美,或许有偏见,但它是真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真”,比什么都贵。
所以,朋友,擦亮眼睛吧。
别让算法替你思考,更别让机器替你感受。你的每一次消费,都值得一次真实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