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不,哪有什么“年”,感觉一天到头都在转,备课,改作业,准备家长会,写教案,弄各种汇报材料…… 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有时候看看窗外,天都黑透了,自己还在电脑前吭哧吭哧地写着那点东西,感觉自己不是教书匠,倒是个文字搬运工,还是个效率低下的那种。
你以为老师就上好课讲完书就行了?哪有那么简单!讲台上的那一小时光鲜,背后是无数个“抠字眼儿”、无数个“磨洋工”的时间堆起来的。尤其是教学上的“创作”这块儿,别提了。写一份生动又不失严谨的课程介绍?设计一套能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背答案的练习题?给公开课整一份让人眼前一亮的讲稿?想想都累。脑子里干巴巴的,挤都挤不出来新东西。

然后,AI写作软件这玩意儿就这么闯进视野了。一开始我是抵触的,真的。总觉得这不就是给学生作弊提供了便利嘛?我们辛辛苦苦教他们写作文,写点自己的东西,结果他们手指一戳,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就出来了,这算什么事儿?而且,机器写的东西,能有“人味儿”吗?教学这事儿,不就是人跟人打交道,心跟心碰撞吗?机器哪懂这些。
但架不住实在太忙了,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加上同事里也有“敢吃螃蟹”的,听他们说用了某个教师AI写作软件,感觉肩膀上的担子轻了点。好奇心嘛,压不住的。就偷偷摸摸地试了试。
嘿,你别说,这AI写作软件,真有点东西。它不是说能直接替我把活儿全干了,那不可能。它更像是个…怎么形容呢?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什么资料都找得到、而且精力无限的“资料员”加“初稿撰写员”。
比如,我要给高中生讲一篇比较生僻的古代散文。我自己得查资料吧?背景知识,作者生平,写作手法,当时的历史语境…… 一堆。查完还得整理,浓缩成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这过程啊,费时费力。我试着用AI,把文章丢进去,让它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的几个关键点、这文章的艺术特色以及可以引申的讨论话题。结果呢?几分钟,它就给我列了个提纲,关键词、时间线都有,甚至还能生成几个角度刁钻的问题,能启发我设计课堂讨论。它给的当然不能直接用,有时会有点偏差,有点空泛。但那个框架,那些点子,真是像黑夜里的一盏灯。省了我大海捞针的时间,让我能更快地聚焦,去思考怎么把这些东西更有趣地呈现给我的学生。
再比如,设计练习题。尤其是语文,变化太少了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要根据课文内容出不同类型的题,填空、选择、简答、段落分析…… 每种题型都得出好几道变体,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这工作特别琐碎,但也特别重要。用AI,我可以喂它课文,然后指定题型和难度,让它生成初稿。它给的当然不完美,可能会有表述不清的,或者答案有争议的。但这就像一个初级助手,它先把架子搭起来,把基础的泥巴和砖块给你。我只需要在它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调整,甚至把两三个它生成的点子揉搓在一起,就能快速形成一份质量不错的题目集。效率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还有那些让人头大的非教学任务。写给家长的通知,措辞得温和又明确;写给学校的活动方案,得条理清晰、突出重点;甚至有时候需要写个发言稿,得有点“人情味儿”又不能跑题。这些东西,说重要也重要,但占用的是我备课和休息的时间。现在,我可以用AI起个草稿,把关键信息给它,让它用合适的语气写出来。再自己稍微改改,加点自己的语言习惯和具体细节,一份急用的材料就出来了。从对着空白文档发呆,到在修改的基础上完善,这效率提升可不是一点半点。它解放的是我的手脚,让我能把有限的精力花在更需要“人”的地方——比如,怎么把那个知识点讲到学生心里去,怎么跟那个最近情绪不高的孩子聊聊天。
当然,我可没天真到觉得这AI写作软件是万能的救世主。它有硬伤,特别明显。它没有感情,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套路化的,缺少真情实感和个性。学生用它写作文,一眼就能看出来那种“模板化”的痕迹,尤其是在需要表达个人观点、独特体验或细腻情感时,AI显得尤其苍白无力。它也缺乏批判性思维,有时候会生成似是而非的信息,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都需要老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辨别、去修正、去填充。
而且,学生作弊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我想,这不是AI本身的错,而是我们怎么引导学生使用工具的问题。与其一刀切地禁止,不如想想怎么把AI变成辅助学习的工具。比如,让学生用AI生成文章,然后让他们分析AI文章的优缺点,修改它,加入自己的思想和风格。或者设计那种需要结合现实考察、个人实践才能完成的作业,让AI无计可施。毕竟,未来的世界,AI是绕不过去的。我们的任务,也许是教会他们如何驾驭这个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所奴役。
说到底,教师AI写作软件,对我来说,是个教学创作好帮手,但它不是那个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眼睛,感受他们情绪,回答他们古怪问题的老师。它只是个助手,能帮我搬搬砖,搭搭架子,提供点灵感。它让我从一些繁琐、重复性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还给那个活生生的、充满互动和情感的课堂,还给那些需要我真正关注、用心去教的孩子们。教学的核心,永远是人。AI只是一个工具,一把能让我工作得更有效率、更有可能去创新的工具。学着怎么用好它,别被它牵着鼻子走,这也许是摆在我们所有老师面前的一道新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