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文,啊,提起这茬儿,哪个体制内的人不头疼?那些字里行间的弯弯绕,那严丝合缝的格式要求,那斟词酌句生怕踩雷的小心翼翼,说真的,磨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是起草、校对、修改那些个红头文件、请示报告、通知通告,就得耗去多少心力。效率?创新?有时候感觉像是奢侈品。
然后,耳朵边开始嗡嗡地响,说什么AI 公文写作。一开始吧,我是有点懵的,这玩意儿真能写公文?那种带着权力温度、政策味道、又得滴水不漏的东西,机器能搞定?直到后来听说,这事儿华为也在趟水,而且动作还不小,说是要用AI技术“智能助力政务公文创作”。嘿,华为啊,那可是技术硬茬子,他们要是出手,或许真有点名堂?

想想看,我们日常写个公文,流程多繁琐?先得领会精神,翻找相关政策、文件,理清思路,搭个框架,然后就是填肉,那肉还得是“政治正确”的、“行话黑话”堆砌出来的。初稿出来,自己得看几遍,找错别字、病句;送到处里,处长看,改;送到分管领导那里,领导看,又改;有时候甚至到大领导那里,一句话不顺,打回来重写。一来一去,效率低下不说,人的精力就这么被消耗在重复性的、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上了。
要是,真有个AI 公文写作工具,能把这些流程中的一部分智能化,那会是啥光景?
它能不能一键关联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你输入个主题,比如“关于推动某个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它立刻就能把你写这个主题需要参考的上位法、同类政策、相关数据,一股脑儿智能推荐给你,甚至直接插入文中?我的天,光是查资料这一项,就能省下多少时间!
它能不能智能搭建公文框架?政务公文最讲究章法体例,函就是函的样子,请示就是请示的样子。AI学习了海量的规范公文样本,能不能你告诉它这是个“请示”,要达到什么目的,包含几个方面内容,它咔嚓一下,就把引言、主体、结语、落款、附件什么的都给你排得板板正正,连小标题都帮你拟好几个备选?这可比自己对着空白文档抓耳挠腮强多了。
更厉害的是,用词和规范性!政务公文的语言是有讲究的,有些词能用,有些不能用,有些表达方式最稳妥。AI通过大数据训练,是不是能自动识别并纠正不规范的用语,甚至是那些隐藏得深的政治性错误?错别字、语法错误、标点符号不规范,这些低级错误,AI是不是能像个最严厉的语文老师一样,一眼看穿,自动给你标出来甚至修正?这可是写作者最怕的呀,一个字错了,轻则闹笑话,重则影响文件效力甚至引来麻烦。要是AI能兜住底,写作者的压力能骤减一大半。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你坐在电脑前,面前不再是令人畏惧的空白文档,而是一个智能助手。你输入寥寥数语的需求,它就开始像个勤奋的小秘书一样忙活起来,帮你查资料、搭架子、填充内容、校对文字。你不是完全撒手不管,你依然是那个把握方向、决定基调、进行最终把关的人,但那些繁琐、重复、容易出错的环节,都被它接管了。这是不是一种“智能助力”?把人从“写字匠”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政策的有效性、措施的可行性、文字背后真正要传达的精神。
当然,担忧也不是没有。AI毕竟是机器,它能理解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政治智慧吗?它能体会领导字里行间没说透的意思吗?公文中的很多“留白”和“弹性”,是机器能掌握的吗?特别是涉及一些敏感问题、复杂情况的公文,光靠AI生成的模板化语言,会不会显得生硬、刻板、缺乏针对性甚至南辕北辙?再者,政务公文的数据安全性是头等大事,这些机密信息在AI处理过程中如何保障安全?华为在技术层面或许有底气,但这方面的风险控制,必须得是最高优先级。
而且,过度依赖AI会不会让人丧失公文写作的基本功?笔头越来越懒,脑子越来越僵?这倒是真得警惕。AI应该是助手,是工具,而不是最终的决策者和思考者。公文的灵魂,还在于写文的人对工作的理解、对政策的把握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但话说回来,面对海量的信息、日益加快的工作节奏,完全拒绝新技术,固守传统模式,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如果华为的AI 公文写作解决方案,真能如他们所愿,在确保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大幅提升政务公文的效率和规范性,同时给写作者腾出空间去思考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内容,那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它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要解放人,让人类智慧在更重要的环节发挥作用。就像智能汽车不是让司机失业,而是让驾驶更安全、更轻松一样。
所以,对于华为的AI 公文写作,我个人是谨慎乐观的。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看怎么用。如果在严格的安全监管下,将AI用在辅助性的、重复性的、对规范性要求极高的环节,让人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思想提炼、观点创新、策略设计上,那它绝对是智能助力,是提升政务公文创作质量的强大引擎。但前提是,我们不能忘了,那些字里行间的温度和智慧,最终还是源于人,源于对群众、对事业的那份心。AI可以提笔,但思想的脉搏,还得由人来跳动。期待它能真正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而不是让我们变懒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