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AI这玩意儿能写字儿了,写得还像模像样,真把那些成天跟文字死磕的作家们吓得够呛?说实话,我听着,看着,再跟圈子里几个老朋友一块儿咂摸咂摸,感觉挺复杂的。不是那种明面儿上喊着“狼来了”的慌张,而是心底里泛起的一种、怎么说呢,吊诡的滋味。
咱们这些码字儿的,平日里最看重的是啥?“创造力”?那必须的。还有啥?“情感深度”,没有这个,写出来就是一堆干巴巴的符号。更重要的,是那股子藏在字里行间的“人味儿”,那种带着体温的、你只有活过、痛过、爱过、犯傻过才能醸出来的东西。现在蹦出来个机器,据说能“学习”数以亿计的文字,然后给你“生成”一篇,甚至一本。听起来挺玄乎,也挺来势汹汹的。
我有个老哥们儿,写诗的,一辈子跟韵律、意象较劲。一开始听说AI写诗,鼻子都快气歪了,说那就是一堆词语的排列组合,哪儿来的“灵魂”?诗嘛,得是“灵光一现”,得是“痛彻心扉”,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那种情景交融、刻骨铭心的东西。机器它懂红阑干下的泪吗?它懂少年时的梦吗?它懂那种“忽梦”带来的猝不及防的绞痛吗?它只是在模仿,模仿人类哭、人类笑的姿态,却压根儿不知道泪水是什么味道,笑声为何而起。
还有个写小说的朋友,她对情节架构、人物弧光那是门儿清。她说AI写的故事,乍一看,结构挺完整的,起承转合都有。但你看深了,那些人物都像是流水线上下来的,脸上写着标签,却没有那种让你会心一笑或者心头一紧的细节。故事推进是靠逻辑,而不是靠人物“命运”的驱使,更没有那种作家把自己揉碎了塞进角色骨血里的“生命体验”。她说,AI写出来的东西,你闻不到土腥味儿,听不到巷子里的吵嚷声,尝不到深夜咖啡的苦涩,更感受不到那种孤灯下,一个人物在你笔下慢慢“活过来”的震撼。那是需要时间,需要沉淀,需要作者把自己的生活、观察、思考一点点“磨”进去的。AI呢?嗖嗖嗖,大数据一跑,文章就出来了。像什么?像快餐,管饱,没滋味。
当然了,也有一些声音,觉得这玩意儿挺新鲜,挺有用的。比如有个写报告文学的,他觉得AI可以帮他快速整理海量资料,提取关键信息,甚至生成一个报告的大纲。他说这解放了他一部分重复性劳动的时间,让他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采访、调查、深入体验这些机器干不了的事情上。这他妈说的倒是实话,那些枯燥的数据整理,谁爱干啊?AI能代劳,挺好。
还有些年轻人,玩得溜,把AI当成一个“创意伙伴”。不是让它直接写,而是跟它“聊天”,让它提供一些奇奇怪怪的点子,或者帮着发散思维。比如写个科幻,想个星球的名字,AI能给你列一大堆,还附带各种设定。这就像以前写小说,你会跟朋友们聊天碰撞,或者跑图书馆翻资料找灵感一样,AI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新的“灵感源”,一个“工具”。
问题是,当这种工具变得越来越强大,甚至开始生成那些以前只有人类才能写出的“像样”的文字时,界限就开始模糊了。那些靠写字儿吃饭的人,比如写营销软文的、写通稿的、甚至写一些类型小说的,他们的“饭碗”是不是真的要被端走了?这才是大家心里真正咯噔一下的地方。这不是艺术不艺术的问题了,这是真金白银,是生活。
而且,这里面有个更深层次的担忧。如果市面上充斥着大量AI生成的、标准化、“正确”但不带感情的文字,会不会反过来影响甚至“污染”人类的语言?会不会让大家觉得,哦,写字儿就是这么回事儿啊,堆砌一些漂亮的词儿,遵守一些语法规则就行了,那些个性和棱角,那些词不达意的真实,那些带着烟火气的表达,是不是就不重要了?文字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会不会因此而消退?
我有个老师,老派人,对着电脑都费劲,更别说AI了。他听完我们的讨论,慢悠悠地说了一句:“机器能写字,但它不知道为什么写,写了给谁看,写了能让人心里起什么波澜。文字这东西,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没说,但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那是心跟心的交流。机器有心吗?”
他这话,我觉得说到点子上了。AI可以模仿人类说话的方式,模仿某种文风,甚至可以“学习”各种写作技巧。但它没有“活着”,没有那些只有活过才能懂得的“况味”。它不知道在某个雨夜突然想起一个人的那种酸楚,不知道实现一个愿望时的那种狂喜,不知道面对生死离别时的那种无力。所有的情感对它来说,都只是数据标签而已。它写出来的“悲伤”,是分析了一亿句人类描写悲伤的句子后,得出的一个概率最高的“平均值”,它不是它自己真的悲伤。
所以,要说作家们被吓得尿裤子,我看倒也没到那个份儿上。更多的是一种审视、一种思考、一种应对。AI是来了,而且来势汹汹,它确实能做很多以前只有人能做的事。但那些最核心的、最私密的、最带有作者独一无二烙印的创作,那些真正触及人类心灵深处的东西,我觉得AI暂时还够不着。
也许将来,AI会成为作家们手中的一个更高级的工具,就像以前的打字机变成了电脑,电脑又连接了互联网一样。它能提高效率,能提供便利。但最终决定一篇文章“价值”和“生命力”的,依然是那个坐在屏幕前的“人”,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经历,他看待世界的独特方式。
至于那些写字儿只为了糊口,重复着标准化内容的人,他们可能真的需要想想新的出路了。但对于那些把写作当作一种探索、一种表达、一种生命呈现方式的人来说,AI与其说是“敌人”,不如说是给他们提了个醒:嘿,那些技术能模仿的,就让技术去吧。而你真正该做的,是去挖掘那些技术永远模仿不了的,是你身上最独特、最无法复制的东西,然后用你的文字,把它展现出来。
说白了,机器学得再像,它也没有“我”。而真正的写作,永远带着那个不可替代的“我”。这事儿,作家们心里门儿清。所以,与其说是恐慌,不如说是,新的挑战来了,也是一次重新审视写作本质的机会。看看,人类还能写出什么机器永远也写不出的东西来。这倒有点儿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