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用那玩意儿写东西,觉得挺新鲜的。输入个主题,biu一下,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出来了。当时还觉得挺省事儿的。可没多久就发现不对劲了。你写环保,它给你一套差不多的说辞;你写科技,又是一套熟悉的调调。看得多了,简直就像进了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流水线。说它是“抄袭”?好像也不完全是。它没直接复制哪篇文章,但那感觉,就像你刚买了一件特喜欢的衣服,结果出门一看,满大街的人穿得都差不多。那不是抄,那是同质化,是“大数据平均脸”。
这问题出在哪儿?后来琢磨过味儿来了。我们给AI的指令,太!模!糊!了!太“通用”了!你让它写“关于低碳生活的好处”,它能怎么办?只能在它庞大的语料库里,把所有跟“低碳”、“好处”相关的、概率最高的词语和句子组合起来。这些组合是安全的,是标准的,但恰恰也是最无聊、最没个性的。它不知道你的读者是谁,不知道你想用什么语气,更不知道你写这篇文章时心里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它没有“我”。
所以,想让AI写出点灵魂,写出点自己的筋骨,光给个主题是远远不够的。得给它戴上镣铐,给它指明方向,甚至得往它“嘴里”塞点私货。这不是简单的“提问”,这是在进行一场雕塑,一场引导。
首先得明确,AI没有“原创”这个概念。它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它是在重组和模拟。我们说的“避免抄袭”,其实更准确地说是避免雷同,是让它输出的文本在结构、用词、观点表达方式上,能最大程度地偏离那个“大数据平均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这,全看你的指令集有没有想象力,有没有“狠劲儿”。
那些能让AI写出点不一样的提示词,绝不仅仅是“写一篇关于[主题]的文章,要求[字数]”。它们更像是一堆限制条件和风格修饰符。
比如,我发现光说“写得生动点”没用。得具体!“用一系列排比句来强调论点”、“在描写人物时,加入一些不落俗套的肢体细节,比如他说话时会不自觉地摸左耳,或者她大笑时眼睛会眯成一条缝”。把那些具体的感官、微小的动作、独特的比喻塞给它,让它围绕这些点去发散,而不是从一堆泛泛的形容词里随便抓。
再比如,可以给它“负面清单”。告诉它不要写什么。这招有时特别灵。“写一篇关于勇气的文章,但禁止使用‘迎难而上’、‘不畏艰险’这类词”、“描写夕阳,但不许出现‘火烧云’、‘染红了天空’这样的描述,换个方式,从声音或者气味的角度去写写看”。当你堵死了它最常走的几条路,它就得另辟蹊径,这时候才有可能蹦出点新鲜的玩意儿。
还有,给它一个身份和情境。这招特别好用!别让它以一个无名的、全知全能的AI身份写作。“想象你是一个刚毕业、对生活充满困惑的年轻人,用他的视角写写对‘内卷’的看法”、“假设你是一只活了五百年的老龟,谈谈你眼中的时间流逝”。不同的身份和经历,会天然地带出不同的语言习惯、词汇选择和思考角度。让它“入戏”,它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人味儿,才会有偏见,才会有情绪——这些恰恰是“原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别忘了往指令里掺你的私货。把你对某个话题的独特看法、你的亲身经历里最难忘的片段、甚至你脑海里那些奇奇怪怪、不成体系的念头,一股脑儿地喂给它。“基于我下面说的这几点,展开论述:(1)我小时候看到的第一场雪;(2)我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的感受;(3)我对‘故乡’这个词的理解,它不是地点,是一种气味。” 让它围绕这些独属于你的原材料去搭建文章的骨架和血肉。这样生成的东西,即使结构是AI搭的,里面的料却是你的,自然就有了你的印记。这就像你提供了稀有的食材,让一个擅长烹饪的厨师去发挥,他做出来的菜肯定跟你用普通食材做的不一样。
结构和节奏也是可以调教的。别让它老是一个样。可以在指令里要求:“文章开头直接进入主题,不写背景铺垫”、“在第三段突然插入一个与主线看似无关但实则暗含隐喻的故事”、“用一系列短促有力的句子结尾,制造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这种对形式感的追求,能打破AI默认的、最平滑的输出模式,让文章变得更有层次,更有意想不到的转折。
最关键的是,别指望一步到位。AI给的初稿,多半还是毛坯房。得反复修改,得迭代。看到哪里还是太平庸,还是能闻到“AI味儿”,就具体地指出问题,然后明确地给出修改意见:“这段描写风景太空泛了,能多加一点声音的元素吗?比如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或者远处教堂的钟声”、“这个论点不够有力,换个更犀利的角度攻击它试试?” 甚至可以直接提供你觉得更好的句子或段落,让AI模仿或整合。这是一个共同打磨的过程,你不是观众,你是导演,甚至得亲自上手改剧本。
到最后你会发现,所谓用AI写出原创,并不是让AI自己凭空变出东西。而是你如何通过精巧的指令,通过喂给它独有的素材,通过反复的调教,让它帮你把你脑海里那些零散的、模糊的、带有你个人色彩的思考和感受,放大、组织、延展成一篇看起来像模像样、并且带有你的独特风味的文章。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放大器。那个最核心的“人”的火花,那个让文字与众不同的种子,永远都在你这里。你的思考深度、你的生活体验、你的观察角度,这些才是真正不可复制的“原创源”。而那些充满细节、带着限制、饱含风格、甚至有点刁钻的指令,就是你挥舞着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的那把铲子,或者说,是给它定制的土壤。用得好,它能帮你开出一朵不一样的花。用不好,那就只能收获一堆标准件。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