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咪咕平台体验 移动端AI创作工具

AI知识库1周前发布 yixiu
4 0

那天滑手机,无意中刷到个推送,什么AI写作咪咕平台搞的。心想,嘿,这玩意儿都搬到移动端了?以前总觉得这些高大上的AI工具,怎么着也得在电脑前,键盘敲得噼里啪啦才行,结果现在手机上就能创作?好奇心一下就炸了,赶紧摸着下载下来瞧瞧。

App名字不提了,反正图标看着还挺……嗯,有点“文化味儿”。点进去,界面倒是挺清爽,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广告弹窗,这点倒加分。一进去就看到各种模块,写小说啊,写诗歌啊,写文案啊,甚至还有写工作总结(这个我没敢试,怕它写得比我还像AI)。眼花缭乱的,这移动端AI创作工具种类还真不少。

AI写作咪咕平台体验 移动端AI创作工具

琢磨了一会儿,决定先从最简单的来。试试写个短篇故事开头吧。找那个“故事创作”模块,点进去。界面弹出来,让你输入几个关键词或者一段话。我挠了挠头,想了个有点俗套的:一个孤独的侦探,在雨夜接到一个神秘电话。就这。

输入框里敲下这几个字,旁边有个小小的“生成”按钮,点下去。屏幕上就开始转圈圈,那种小小的loading图标,看着就让人心痒痒。心里想着,这AI能写出啥花儿来?是那种看了就想扔手机的塑料文字,还是真能有点儿那意思?

也就等了几秒吧,结果唰地一下就出来了。我眼睛瞪大了,赶紧凑近了看那小小的手机屏幕。

第一句是:“夜幕像一张湿漉漉的破网,罩住了整个城市。” 嗯,这开局,有点味道啊。第二句:“雨滴噼里啪啦地砸在窗玻璃上,模糊了霓虹灯暧昧的光。” 哦哟,画面感出来了。接着写:“老麦,那个总是把帽子压得低低的侦探,独自坐在堆满烟头和过期外卖盒的办公室里,手里摩挲着一个冰凉的打火机。”

看到这里,我真有点儿意外了。你别说,这AI写作,至少在描摹气氛和人物初印象这块,居然还挺像样的。那个“湿漉漉的破网”、“冰凉的打火机”,用的词儿都算不上特别出彩,但搁一块儿,那感觉,嘿,就出来了。比我有时候抓耳挠腮半天,憋出来一堆干巴巴的陈述句强多了。

当然,惊喜也就到此为止了。后面写到那个神秘电话,内容就开始变得有点套路化,无非就是老掉牙的委托,模糊不清的指示。而且语言也开始变得有点重复,某些形容词或者句式开始反复出现,就像一个学得不错但还没学会变通的学生,时不时就露怯。

但这仅仅是个开头啊。它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帮你迈出第一步,或者在你完全没头绪的时候,给你点儿火花。不是说它写得有多好,多惊艳,而是它能快速生成一个基础框架,帮你把脑子里的那个模糊想法,具象化成一段文字。

然后我就开始了我的修改工作。这个咪咕平台移动端工具,倒也提供了修改和续写的功能。对着AI生成的这段文字,我开始删删改改。把那些我觉得不够好的形容词换掉,把重复的句子结构调整一下,再加入我自己的一些细节和想法。这个过程,与其说是“修改”,不如说是“合作”。AI给了个胚子,我来把它打磨成型。

手机上进行这种修改,说实话,便捷性是有了,随时随地都能动笔,等地铁的时候,午休的时候,甚至蹲厕所的时候(别笑,真的有人这么干)。但操作体验嘛,跟电脑比还是差了点意思。屏幕小,密密麻麻的文字看着有点费劲;复制粘贴、精细调整光标位置,总归不如鼠标键盘来得顺手。尤其是我这种手指头比较粗的,点来点去有时候容易误触。但没办法,移动端的优势就在于碎片化即时性,它牺牲了一点点的操作流畅度,换来了随时随地都能打开创作的可能性。

除了故事,我还试了试写个小段子。输入几个元素:一只猫,一个程序员,周末。结果呢?AI给我写了个程序员周末在家,猫跳到键盘上把代码搞乱,他哭笑不得的故事。嗯,意料之中,非常标准,非常安全。没惊喜,也没大错。这种类型的东西,AI似乎写起来驾轻就熟,因为它背后有无数的网络段子、表情包、甚至梗作为“训练素材”。

再比如写个商品的营销文案。输入产品特点,目标用户。AI生成的结果,往往是那种非常程式化的广告语,“引领潮流”、“品质生活”、“不容错过”之类的,就像所有电商详情页的文案集合。要说能直接拿去用吗?可能得大改特改,把那些空洞的溢美之词换成真正能打动人的点。但它提供了一个基础模板,总比对着空白文档发呆强点儿。这效率,是看得见的。

用了一圈下来,感觉这咪咕平台移动端AI创作工具,定位挺清晰的——一个辅助工具,一个灵感跳板,一个效率提升器。它不是来取代人类的。至少目前还不是。你看它写出来的东西,很多时候就像是把网上已有的、被无数人使用过的文字碎片,重新组合了一下。它有学习能力,能模仿风格,甚至在某些局部能写出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但它没有“我”,没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和体验。它没经历过那种雨夜里心里的潮湿感,没体验过对着空白屏幕一根烟接一根烟的焦虑,也没感受过突然文思泉涌时的那种狂喜。

我们写东西,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是我们在生活里摸爬滚打,是那些不经意的观察,是突然涌上心头的情绪,是脑子里那个一闪而过的念头,最后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文字是我们和世界、和自己内心连接的方式。AI呢?它是一个冰冷的算法,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它能模拟,能生成,但那种深层的、带着体温和情感的“创作”,它目前还做不到。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很多有文字需求,但又不是专业写手的人来说,这玩意儿可能挺有用的。比如学生写个作文草稿,上班族写个邮件框架,或者只是想快速生成一段话发朋友圈。它降低了创作的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一下“写东西”是怎么回事。而且在移动端,这种“触手可及”的感觉非常重要。你可能灵光一闪,马上掏出手机,让AI帮你把那个念头固定下来。

也有点小小的隐忧。如果大家都习惯了用AI生成,会不会慢慢失去自己独立思考和用文字表达的能力?会不会写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同质化,都是那种AI风格的“安全”内容?原创性会不会变成一种稀缺资源?这些问题,可能不是一个移动端App能解答的,但它在使用过程中,时不时会在我脑子里冒出来。

总的来说,这次在咪咕平台体验的移动端AI写作工具,就像是一把挺别致的瑞士军刀,里面有各种小工具,有的锋利好用,有的可能有点钝。它不是那种能帮你把活儿全干了的神器,更像是一个助手,在你需要的时候递给你合适的工具。便捷是它最大的优点,随时随地都能启动创作,哪怕只是提供个初步草稿,也省了你从零开始的那份畏难。但指望它给你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别闹了,那种事儿,还得靠我们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一点一滴地感受生活,再用力地把它表达出来。这AI写作,顶多算个新奇的玩具,或者在你犯懒时推你一把的拐杖。而真正有血有肉的文字,还是得从我们这颗跳动的心里流出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