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小程序AI功能 微信AI创作工具

AI知识库4周前发布 yixiu
6 0

盯着眼前这片白茫茫的屏幕,感觉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多少次了,就为了那几个字,能把自己活活憋死在椅子上。你懂那种感觉吗?明明心里有那么点儿想说的事儿,可就是倒不出来,像一团棉花堵在嗓子眼,又像是被什么看不见的墙硬生生隔断。写字这事儿,有时候真的太折磨了。尤其在这个什么都讲究效率的年代,坐在那儿跟自己死磕,简直像个复古行为艺术家。

然后呢,突然就发现身边有人开始嘀咕什么微信AI创作工具,藏在哪个不起眼的写作小程序里。刚开始听,心底是有点儿抗拒的。AI写东西?那跟人写东西是一回事儿吗?机器吐出来的东西,能有温度?能有魂儿?我自己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心情,那些没头没脑的念头,它懂吗?总觉得那会是冰冷、生硬、套路化的玩意儿,了无生趣。

写作小程序AI功能 微信AI创作工具

可架不住好奇心作祟,也实在是被那灵感枯竭的痛苦折磨得够呛。就想着,试试呗,反正也烂不到哪儿去。于是摸索着找了这么个玩意儿,界面倒是挺简洁的,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核心就是那个所谓的AI功能。刚开始用,小心翼翼地输入几个关键词,或者把一段写到一半、完全卡壳的句子丢进去,等着看它能变出朵什么花儿来。

结果嘛……说实话,第一次看见它吐出来的东西,心里是有点儿复杂的。有一部分是惊喜,哎哟,这句子连得好像还挺顺的?这个词用得倒是我没想到?它居然能理解我的那点儿模糊意思,给出一个看起来还算像样的开头或者衔接?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个人在黑屋子里摸索,突然有人递过来一支手电筒,虽然光束不大,但至少能让你看到脚下的路。

但也有一部分是警惕,甚至可以说,是隐隐的不安。因为它给出的东西,有时候太“标准”了。那种标准,就像是教科书里走出来的模范生,挑不出大错,但也少了几分灵气,少了那种属于我自己的、歪歪扭扭、带着体温的瑕疵。我的那些小怪癖,我的那些突然冒出来的奇怪比喻,我的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表达方式,它统统没有。它太“正确”了,正确到让人觉得无聊。

但日子久了,用得多了,对它的看法也在慢慢变。我开始把它当成一个……怎么说呢,一个特殊的“陪练”或者“脑暴伙伴”。当我彻底没招的时候,把手里那点儿碎渣子扔给它,看它能拼出个什么形状来。它给出的东西,我很少直接拿来用,几乎每一次都要大改特改,删删减减,甚至有时候是完全推翻,只留下它提供的一个思路,一个词,一个句子结构上的启发。

比如说,有一次我想写一个关于城市里孤独感的短篇,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那种迷茫、疏离的情绪,怎么也捕捉不到合适的词语。我就把写好的那几句和“城市”、“孤独”、“晚上”、“窗户”这些词一股脑儿扔给AI。它给了一段描述,里面有些词汇和意象我完全没想过,比如“霓虹灯的光像破碎的梦一样洒在地上”、“行色匆匆的人群,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虽然整段文字风格跟我想要的不太搭,但“破碎的梦”、“一座孤岛”这两个意象突然就击中了我,让我找到了新的切入点。顺着这个思路,后面的文字一下子就流畅起来了。

你看,它的价值不在于帮你“写好”,而在于帮你“想”。特别是在你陷入思维定势,眼前只有一条路的时候,它能给你展示出几条岔路来,尽管这些岔路可能不是你要找的终点,但它们能帮你绕开眼前的泥潭。很多时候,写作小程序里的AI功能扮演的就是这么一个角色:不是替代你,而是激发你。

当然,也有它完全帮不上忙的时候。写那些特别私人、特别细腻的情感,或者需要强烈个人风格和独特经历支撑的内容时,AI给出的东西往往显得隔靴搔痒,甚至错得离谱。它不懂人类那些微妙的情绪波动,不懂那些藏在字里行间没说出来的潜台词,更不懂你为什么偏偏喜欢用那个有点儿别扭的词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感受。这时候,你就会强烈地感觉到,机器毕竟是机器,它没有生活,没有经历,没有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

所以,把微信AI创作工具看作是解决效率提升的万能药,我觉得是有点儿天真的。它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帮你节省时间,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格式化、信息性的文本,或者当你需要快速组织语言、搭建框架的时候。比如写个活动通知、产品介绍的初稿,或者给一篇长文提炼摘要,这些重复性、模式化的工作,交给AI去做,确实能效率提升不少。把省下来的精力放到那些真正需要你动脑筋、动真情、花时间去打磨的核心内容上,这倒是个不错的思路。

但如果你的写作追求的是深度、是原创、是那种能让人读了心里一颤的东西,那AI顶多算是个辅助轮,甚至有时候会是种干扰。过度依赖它,会不会让我们的文字越来越同质化?会不会慢慢丧失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会不会变得懒得去思考,懒得去感受,只等着AI把现成的“标准答案”喂到嘴边?

这像是一个陷阱,一个甜蜜的陷阱。它提供了捷径,诱惑你放弃攀登。想想看,如果所有人都用差不多的AI模型来写东西,那么将来我们看到的文字,会不会都带着一股流水线产品的味道?工整,没错别字,逻辑清晰,但就是少了那么点儿劲儿,少了那股子生猛的、鲜活的、只属于某个具体的人的气息。

我希望自己不会走到那一步。我依然享受那种和文字搏斗的过程,享受那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享受那种终于找到一个绝妙比喻时的狂喜。微信AI创作工具也好,别的什么写作小程序里的AI功能也罢,对我来说,它们更像是工具箱里的另一把扳手,有时候用得上,能帮我拧紧几个螺丝,但绝对不能指望它帮我盖起整栋房子。那栋房子,必须是我自己一砖一瓦搭起来的,里面装着我的回忆、我的思考、我的梦。

所以,我的观点是,用可以,但别过度依赖。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让它发挥它擅长的,比如提供一些灵感、梳理一下逻辑、检查一下基础错误,甚至在你灵感枯竭到绝望时给你个小小的推动力。但别指望它能替代你思考,替代你感受,替代你把你的灵魂注入文字。写作,说到底,还是一个极其个人的事情。是你的眼睛去看,你的心去感受,你的脑子去思考,最后通过你的手(或者键盘)流淌出来的东西。AI的功能再强大,它也模仿不了你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那些真正动人的文字,永远是带着体温的。那些写作小程序里的AI功能,能模仿出文字的骨架,但血肉和灵魂,还得靠我们自己去填满。利用好这个工具,但别被它驯服。守住自己文字里的那点儿“野性”和“不完美”,那才是最珍贵的东西。别让AI把你变成一个“标准”的写字机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