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去写作的流程 AI写作完整工作流

AI知识库2周前发布 yixiu
2 0

说实话,刚开始摸AI这玩意儿写东西,心里是有点别扭的。感觉像是在作弊?又像是请了个……嗯,特别博学但没啥情商的枪手。但架不住它快啊!特别是在你脑子卡壳,或者需要大量信息做铺垫的时候,它啪一下就能给你甩出一堆东西来。用着用着,心态也就变了,从“是不是该用”变成了“怎么才能用好”。这,就是我摸索出来的,嗯,“我的AI写作完整工作流”。别指望它是啥官方教程,这就是我一个普通写字儿的人,跟这新工具磨合出来的土办法

首先,它绝不是那种你给个题目,它哗啦啦写一篇,你直接复制粘贴的事儿。那种“作品”啊,读起来,嘿,怎么形容呢?就像嚼干燥的压缩饼干,没滋没味儿,全是标准答案缺乏生命力。想用AI写出点儿人味儿的东西?得把控,得引导,得重塑

用AI去写作的流程 AI写作完整工作流

我的流程,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其实跟AI没啥关系,全靠自己。那就是彻底想清楚要写什么。不是泛泛的主题,而是要具体到: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啥?目标读者是谁?我想让他们读完后有什么感受?是震撼?是思考?还是仅仅获取信息?这篇文章的调子是轻松幽默,还是严肃深度?有没有独特的视角是我非要表达的?这个阶段,我在脑子里甚至会勾勒出几个关键的金句,或者最想描绘的画面。这就像盖房子前的设计图,模糊可以,但骨架风格必须得有。这一步,AI帮不了你,它没有愿景,没有情感驱动。这是纯粹的人类创造力思考力的活儿。

定好了“设计图”,接下来才是把AI请上场。我的第二步是喂食与搭建粗骨架。不是直接让它写全文,那太容易跑偏了。我会把第一步想清楚的那些东西,拆解成具体的指令关键词,一点一点地“”给AI。比如,“帮我列出关于[主题]的三个最常见的误解”、“围绕[核心观点],提供几种不同的论证角度”、“给我一些描写[特定场景]的意象词”、“请用一种略带讽刺的语气,阐述[某个现象]的荒谬性”。我会给它限定范围提供方向,甚至会模拟某种语气风格(比如“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在指导新人”或者“像一个充满激情的创业者在演讲”)。

这时候AI会开始“”东西。它能快速地聚合信息生成候选项。可能会给我列出三条误解,但其中一条根本不对劲;可能会提供五种论证角度,但只有两个是我想要的;可能会甩出一堆描写词,有些能用,有些就过于生硬陈词滥调。这里就进入了第三步:海量素材里的淘金。AI的优势是速度广度,它能在极短时间里提供多种可能性。但它没有判断力,没有审美,更没有你的个人品味。所以,我得像个侦探一样,在它给出的这些初级产物里仔细甄别。哪些段落有启发?哪些措辞有点意思?哪些信息是我需要的?哪些呢?简直就是电子垃圾,得毫不留情地扔掉。这个阶段,我主要是收集剪切粘贴,把那些我觉得可能有用的碎片先攒起来,不管它们是否连贯。

攒了一堆“金子”和“矿石”后,第四步来了,也是整个流程里最重要最耗费心力,同时也是最体现价值的环节:围绕骨架,进行重塑与注入灵魂。还记得第一步定下的“设计图”和“骨架”吗?现在,我就要拿着第三步筛选出来的那些AI生成的“零件”,按照我自己的逻辑风格重新搭建这篇文章。AI给的可能只是一些分散的段落,一些孤立的句子,或者一些粗糙的信息。我需要用我自己的语言,把它们连接起来填充细节调整顺序修改措辞,让它们变得流畅自然充满生命力

这个过程,我是带着强烈的目的性批判性的。AI写出来的句子太平淡?改成有节奏感的长短句组合。AI用的词太书面?换成更口语化、更生动的表达。AI提供的论据不够有力?补充我自己知道的例子或者数据。AI生成的逻辑有点跳跃?加入更清晰的过渡句。AI写的东西没啥感情?塞进我自己的感受、体验、甚至是小小的内心OS。可以说,AI提供的只是原材料半成品,而我在做的是精装修艺术加工。我甚至会把AI生成的一整段推翻,只保留其中的一个概念或一个关键词,然后用我的方式重新写。这就像AI给我一堆乐高积木,但我想拼的是一幅梵高的画,我只会用里面某些颜色形状的积木,按照我自己的构图去完成它。这个步骤,才是AI写作中,“”真正说了算的地方,也是决定这篇文章是千篇一律的罐头文还是有个人烙印的作品的关键。

有时候在重塑过程中,我发现某个点AI给的素材不够,或者我想往某个新的方向深挖一点,这时候,我会回到第二步,进行迭代式的喂养。比如,对AI说:“请针对第三部分提到的[某个概念],提供一些更具体的例子”、“能不能用一种更激昂的语气,重写[某个段落]?”这就像跟一个助手反复沟通,让他按照我的要求去完善某个局部。这是一个人与AI持续互动螺旋上升的过程。

当文章的框架主要内容都差不多,文字也初步有了我的风格后,就进入第五步:精细打磨与抛光。这时候,不再是推翻重写,而是字斟句酌。读一遍,看看哪些句子拗口?哪些词语用得不准?哪里节奏不对?有没有可以删繁就简的地方?标点符号是不是都对了(AI有时候标点也挺迷的)。段落之间的衔接是否丝滑?开头够不够抓人?结尾有没有力量?我会特别关注那些AI生成痕迹可能比较重的地方,努力用更自然、更具个人风格的语言去覆盖融合。这一步,是让文章从“完成”到“优秀”的转变,需要耐心细致。我常常会把文章放几天,再拿出来读,那时候,很多之前没发现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耳朵和眼睛,都是最后的把关者

最后,在发布前,我还会做一步全局审视。从头到尾读一遍,问自己:这篇文章真的表达清楚我想说的东西了吗?它的情感浓度够吗?它有我的气息吗?是不是有些地方还是太空泛,需要再加点儿具体的场景描写或者个人体会?确保它不是AI的最终产品,而是我利用AI工具完成的最终作品

你看,整个流程里,AI做了什么?它做了信息检索员,做了创意发散器(有时候吧),做了初稿生成器,做了语言组合机器。它很快,很勤奋,不知疲倦。但所有方向性的决定,所有价值的判断,所有情感的注入,所有风格的塑造,所有最终的取舍,全是在做。AI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极大地提升了效率降低了启动门槛,甚至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但它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更没有那种非说不可的冲动

所以,我的AI写作,从来不是让AI替我写,而是带着AI这个工具,去完成我想写的,并且按照我的方式去写。它更像是一个协同创作,只是其中一方是没有意识的机器,另一方是有思考有情感的人类。这个流程,让我能更快地把脑子里的想法具现化,把更多精力放在构思修改打磨这些真正需要人类智慧和情感投入的地方。它没有让写作变简单,只是让写作的形式重点变了。对我来说,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可能性。挺有意思的,真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