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喂,最近朋友圈里,各种AI工具层出不穷,看得我眼花缭乱。啥“AI写作”,讲得天花乱坠,好像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写出媲美鲁迅先生的文章。真的是噶能啊?特别是我看到有些AI号称能写吴语方言的文案,我这心里就有点痒痒了。毕竟,吴侬软语,那是我们老底子的味道,岂是机器随便就能模仿的?
咱就是苏州人,从小听着评弹昆曲长大的。吴语的那种腔调、韵味,那不是靠字典就能学会的。那种“阿拉”、“侬”、“晓得伐”的自然流露,那种欲说还休的委婉,那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洒脱,那是浸润在骨子里的。机器能懂?
所以,我决定好好“拷打”一下这些所谓的吴语AI写作工具,看看它们到底有没有“几把刷子”。
我先找了一个号称“吴语大师”的AI工具。我让它写一段关于苏州园林的介绍。结果嘛,呵呵,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它倒是用了不少吴语词汇,比如“交关”、“老早”、“适意”之类的,但总感觉不对劲。就像一个外国人硬要说中文,虽然字正腔圆,但就是少了点味道。少了什么?少了那种“味道”,是语境,是文化,是只有在苏州长大的孩子才能理解的微妙情感。
它写的句子,太“普通话”了,太书面了。吴语的精髓在于口语化,在于那种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比如,我们苏州人形容一个人很厉害,不会说“他很强大”,我们会说“伊老结棍额”,或者“伊老来三额”。这种表达,机器能想到吗?
我还试着用AI写了一段关于“鸡头米”的文案。鸡头米,秋天的恩物,是苏州人舌尖上的乡愁。我希望它能写出那种软糯香甜,写出那种秋风瑟瑟中的温暖。结果呢?它写出来的东西,就像是百度百科的复制粘贴,干巴巴的,毫无感情。
我记得小时候,外婆总是会在秋天的时候,剥好多鸡头米,然后用冰糖煮给我吃。那种味道,甜到心里,暖到骨子里。AI能写出这种感觉吗?它只会说“鸡头米营养丰富,口感软糯”,但它永远不会知道,鸡头米对于一个苏州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然,我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AI。有些AI工具,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它们可以快速生成一些简单的文案,可以帮助我们节省一些时间。但是,要让它们真正模仿吴语的风格,真正写出有灵魂的文章,我觉得还是很难的。
毕竟,语言是一种活的东西,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机器可以学习语言的语法和词汇,但它永远无法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情感。
所以,我觉得,至少在目前来看,吴语方言的AI写作工具,还只能算是“玩具”,而不是“工具”。它们可以用来娱乐,可以用来参考,但不能用来替代真正的创作。
想要写出真正地道的吴语文章,还是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这些从小在吴语环境中长大的人,靠我们对吴语的热爱和坚持。
希望以后AI技术能更进一步,真正理解吴语的精髓,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但我也相信,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有些东西,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那就是人的情感和创造力。就像吴语,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记忆,一种属于我们的身份认同。这种东西,是永远无法被机器模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