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开始听说这玩意儿——AI写作软件——那阵儿,我心里是犯嘀咕的。真的假的?写东西这活儿,不是得有脑子,有情感,有自己那点儿小九九在里头吗?机器?写个八股文还行,但凡要点儿原创性、带点儿个性的,能行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前后后折腾了好几个平台,花钱的免费的都有,这用户体验嘛,嘿,真是一言难尽,但也有惊喜。
先说那些“好用”的时候吧。什么时候觉得它还挺香的?写那些枯燥、重复性高的东西,简直救命。比如给产品写个基础介绍,参数罗列完了,需要一段通顺不犯错的描述,或者写个活动通知,要求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讲清楚,不求文采飞扬,只求逻辑清晰。这时候,把几个关键词一扔,咔咔咔它能给你整出个初稿来。省了你从零开始,对着空白文档发呆、抓耳挠腮的效率。特别是犯懒的时候,或者脑子实在转不动,但又必须产出点东西顶着的时候,它就像个笨手笨脚但还算听话的实习生,给你递过来一堆半成品。大纲啊,段落主题啊,甚至能帮你发散一些你没想到的小点子。这点不得不承认,在克服“空白页恐惧症”上,它是有两把刷子的。有时候卡文了,让它按某个方向续写一段,虽然写出来的十有八九不能直接用,但里头可能蹦出来一两个词、一句话,突然就给你打开了思路,找到了下笔的感觉。这就像是跟一个人聊天,他随口说了一句不相干的话,但却意外点亮了你脑子里的灯泡。
但是!这个“但是”才是重头戏。指望这玩意儿写出有灵魂、有温度、能让人拍案叫绝的东西?别做梦了。我试过让它写一篇带点儿个人感情的随笔,或者分析一个稍微复杂点的社会现象。出来的东西,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寡淡。干巴巴的,像是教科书里扒下来的,或是各种网络文章缝合怪。句子是通顺的,语法也没啥大毛病,但就是没味儿,没血没肉。你读完,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解渴,但仅此而已。没有作者独特的视角,没有那些只有人才能体会到的细腻情感,更别提什么文字风格了。你甚至能一眼看出,这话不是人说的。它会频繁使用一些特别“标准”的词语,句式也倾向于某些固定的模式,读起来很平滑,平滑到没有一点儿波澜和惊喜。缺乏深度和个性化表达是它致命的硬伤。
再来就是准确性问题。别以为它一本正经写出来的东西就都是对的。有时候为了“通顺”,它会强行把一些不相干的概念揉在一起,或者引用一些子虚乌有的“数据”。我试过让它写一篇介绍某个小众历史事件的文章,结果它把时间地点人物全搞错了,还编造了一些根本不存在的细节。把我气得,对着屏幕直翻白眼。用它产出的内容,你必须瞪大眼睛,逐字逐句地去核查,去修改,去润色。这哪里是省事儿?这分明是换了一种工作方式——从“创作”变成了“海量编辑和纠错”。而且,改它写的东西,有时候比自己从头写还累。就像给一个歪七扭八的地基盖房子,怎么盖怎么别扭。
还有那个所谓的“多样性”。刚开始用,觉得哇,每次生成的都不一样。用多了就发现,它只是在有限的几个模板和词库里排列组合。换个主题,它还是那个调调。你让它写一篇活泼的,它可能就是在字里行间塞几个感叹号;你让它写一篇严肃的,它就堆砌一堆你看着都犯困的长句子和专业词汇。那种真正的文风转换,那种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的阅历、情绪和思考,AI写作软件目前是完全捕捉不到,更别说模仿和创造了。
所以,要问我AI写作软件好用吗?我的真实用户体验告诉我,它是个工具,一个还不太聪明的工具。它不是魔法棒,挥一挥就能变出惊世骇俗的文章。它顶多算个扳手,一个螺丝刀,能帮你拧拧螺丝,但造汽车、盖大楼,核心还得靠人。
怎么用它才算“好用”?我的经验是:1. 把它当辅助,不是主力。用来生成大纲、获取灵感、写写初稿,或者处理那些你实在不想动脑筋的标准化内容。2. 永远、永远、永远要人工审核和深度修改。别指望复制粘贴就能交差,那是在砸自己招牌。3. 别指望它能替代你的思考和创意。你的想法、你的观点、你的经历,才是文字最宝贵的部分,这些是AI给不了的。4. 对于需要情感、深度、个性的内容,比如个人故事、深度评论、小说散文,AI目前是完全不行的。试了也是白搭,浪费时间。
总之,AI写作软件就像速溶咖啡,在你急需提神的时候,给你一杯勉强能喝的东西。但如果想品味咖啡的醇厚和独特风味,你还是得自己手冲,或者去咖啡馆坐下,慢慢来。它能提高处理某些基础写作任务的效率,但想要高质量、有灵魂的产出,核心竞争力永远在你,在你的脑子里,在你的生活里,在你的笔尖下。它,只是个辅助工具,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