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想让它摆脱那种隔靴搔痒的“笼统感”? 关键就在于“具体化”。 别跟我说什么大道理,什么提高数据集质量,什么优化算法。这些我都懂,但我要说的是,就算你把AI喂成个百科全书,它要是不会讲人话,照样写出来的东西,空洞得像个PPT模板。
我曾经试过让AI写一篇关于“孤独”的文章,结果它给我来了段“孤独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可能源于社交缺失、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 我当时就想把电脑砸了。 这哪是孤独,这是心理学导论! 孤独不是抽象的概念,孤独是你半夜醒来,看着空荡荡的房间,想找个人说说话,却发现通讯录里的人,都跟你隔着一层屏幕的寂寞。
所以,具体化,要从哪里入手? 从“细节”入手。 要让AI学会观察,学会感受。 比如,你让它写“悲伤”,别让它只会说“感到难过”,你要告诉它,悲伤是“眼泪打湿枕头,是喉咙哽咽说不出话,是明明很饿却什么都吃不下”。 是具体的画面,是身体的反应,是五感的体验。
我记得有一次,我失恋了,当时的感觉,不是“心情低落”,而是“好像身体里被抽走了什么东西,轻飘飘的,做什么都提不起劲,连呼吸都觉得费力”。 你要让AI明白,真正的悲伤,不是简单的情绪标签,而是刻在骨子里的那种“无力感”。
还有,要学会“讲故事”。 故事是最好的载体,能把抽象的情感,转化成具体的事件。 别让AI只会罗列观点,你要让它学会讲故事。 比如,你想表达“勇气”,别让它只会说“勇气是战胜恐惧的力量”,你要告诉它,“勇气是那个在公交车上挺身而出,制止小偷的老奶奶,是那个为了保护孩子,奋不顾身冲向火海的母亲,是那个明明害怕得要死,却依然选择站在舞台上唱歌的普通人”。
故事要有冲突,要有转折,要有细节。 像我小时候,有一次考试考砸了,特别害怕回家,觉得自己肯定会被爸妈骂死。 那天下午,我一个人躲在学校的操场上,看着夕阳一点点落下,心里充满了绝望。 后来,我鼓起勇气回了家,结果发现爸妈并没有骂我,他们只是默默地给我做了我最喜欢吃的红烧肉,还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委屈都烟消云散了。 这就是故事的力量,它能把复杂的情感,浓缩成一个简单的瞬间。
别让AI只会用那些“官方辞令”。 什么“促进社会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话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上,空洞得让人想打哈欠。 要让AI学会说“人话”,说那些带着烟火气,带着泥土味的语言。
我最讨厌的就是那些“模板式写作”。 开头先来一段背景介绍,中间再来几段论证分析,结尾再来一段总结升华。 这种文章,读起来就像是在嚼蜡,毫无滋味。 要让AI打破这种固定的模式,学会“自由发挥”。 可以用对话的形式,可以用日记的形式,甚至可以用意识流的形式。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网友写的一段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我喜欢下雨天,因为下雨天可以理所当然地宅在家里,不用出门社交,不用假装自己很合群。 我可以穿着睡衣,抱着零食,窝在沙发上看电影,不用担心别人说我不思进取。 下雨天,是我的避难所,是我逃离现实的借口。” 这段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刻的道理,但却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所以,要让AI写作不笼统,就要让它学会“真诚”。 要让它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不要让它只会模仿别人的声音,要让它找到自己的声音。 这很难,但却是唯一能让AI写作摆脱“AIGC”标签的方法。
记住,细节,故事,人话,自由,真诚。 这就是让AI写作变得具体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