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被起诉 法律风险!ai 写作被起诉案例与启示

Ai 写东西?听着挺玄乎,高效率?省事儿?刚开始大家是奔着这些去的,觉得这是个颠覆性的工具。现在呢,除了这些,你还得加上一条——可能惹上官司!真不是开玩笑,脚下这个,越来越明显了。过去觉得写作嘛,都是笔杆子、键盘侠自己的事儿,好坏都是自己担着。现在搭上了AI这趟车,情况复杂了,法律风险噌噌往上涨。

你想想看,AI喂的是啥?网上扒拉来的海量数据啊!这里面有多少别人的心血?它学着学着,冷不丁就把人家东西给“化用”了,甚至直接“引用”得太彻底,这不就是洗稿抄袭的温床吗?别信AI平台自己吹嘘的什么“原创性”,那玩意儿目前来看,很多时候是“概率性”的同义词,或者说,是“把别人的东西用新的方式排列组合一下”的能力。你让它写个新闻稿,它可能把好几篇现有报道里的关键信息和句子结构给缝合了;你让它写个小说片段,搞不好跟某个小透明作者压箱底的设定和描写撞了个瓷实。这要被人发现了,咔嚓一下,侵权的帽子就扣上来了。而且,你想过没有,有时候它“学习”的数据源本身可能就带着偏见,甚至包含不实信息。你用它输出的文章,如果涉及到评价某个公司、某个产品、甚至某个个人,一个不留神,把这些带有偏见或错误的信息放了进去,那可就不是版权问题那么简单了,直接可能滑向诽谤名誉侵权的深渊。那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清。

写作被起诉 法律风险!ai 写作被起诉案例与启示

国内国外,陆陆续续已经有苗头了,虽然真正走到法院判决,特别是针对AI生成内容的案例,可能还没像山洪暴发那么多,但苗头真的有了。一些平台收到的投诉明显增多,涉及内容原创性事实准确性甚至冒犯性。国外有艺术家告AI绘画侵犯他们作品的版权,虽然文字跟图像表现形式不同,但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都是AI学习了人类的作品后,输出了“类同”或“衍生”的内容。如果文字AI生成的商业文案、软文、报告里,包含了对竞争对手的不当描述,或者引用了未经授权的图表数据,甚至编造了某些“用户反馈”,这些都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或者虚假宣传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一家小公司,为了省钱省力,所有对外宣传文案、产品介绍都找AI写。AI从网上扒拉了一堆信息,写得天花乱坠,里面引用了一些其他公司的数据(没注明出处甚至没核实真伪),甚至为了突出自己产品,隐晦地“黑”了一下竞争对手的某个弱点。竞争对手发现后,一查,这文案里好几处都是拿他们的东西改巴改巴的,或者压根是子虚乌有的“优势”。得了,直接律师函,起诉!你说这责任算谁的?AI平台?它肯定撇清啊,说“我们只是工具,内容是用户生成的”。那不就落到这家小公司头上了吗?公司老板可能压根没细看,或者看了也辨别不出来,稀里糊涂就成了被告。这损失的,不仅是钱,还有品牌声誉

还有一种情况,更让人觉得哭笑不得又细思极恐。你让AI写个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介绍,或者某项医疗技术的科普。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编造了根本不存在的人物、时间、或者技术细节。如果你是个负责任的媒体编辑或者作者,你理应去核实。但如果只是随便用用,或者压根没那个核实能力,把这些错误信息发出去了,被广泛传播,导致有人依据这些错误信息做了错误的判断或决定,甚至造成了实际的损害。这个因果链条一旦被证明,谁来承担法律责任?写这个文章的人?发布文章的平台?还是提供AI服务的公司?目前法律对此还没那么清晰,但未来,这绝对是争议焦点

所以,说实话,看到“AI写作”这几个字,我现在心里是咯噔一下的。它带来的效率提升是看得见的,但背后的风险也绝不能忽视。尤其是那些对原创性准确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比如新闻报道、法律文件、学术论文、以及任何用于商业宣传的内容。

从这些已经冒头的案例(哪怕很多还在纠纷阶段,没走到最终判决)和潜在的风险点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首先,别把AI当成万能的“原创内容生成器”。它目前更像是一个高级的资料整合工具和一个语言组织助手。指望它写出完全独立、无瑕疵、绝不侵权的内容,不现实!它没有版权意识,没有事实核查能力,没有法律判断能力。它只会根据概率,把你想要的概念和它学到的语料库里的内容进行匹配和输出。

其次,人工审核的价值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了。用AI写完东西,必须花时间去核实它引用或生成的信息来源,比对它内容的原创性检查其中可能存在的事实错误偏见敏感信息。这个过程,比以前纯人工写作后的校对要复杂得多,需要更强的辨别能力责任心。想想看,以前是校对你自己犯的错,现在是校对一个“黑箱”犯的错,难度系数翻倍。

再者,使用者是第一责任人。目前来看,法律普遍倾向于认为,最终发布内容的个人或机构,要对其发布的内容负责。你不能说“这是AI写的,我不知道”。就像你不能说“这是我助手写的,我没看”一样。AI只是工具,使用工具造成的结果,通常由使用者承担。所以在用AI辅助写作,特别是用于公开商业用途时,一定要谨慎谨慎,做好内容管理风险控制

还有,得留痕。如果你是平台提供方,你得想清楚你的免责声明怎么写,你的内容审核机制怎么建,怎么追溯内容的生成过程。如果你是使用者,万一出了事,你得能证明你已经尽到了合理的审查义务,比如你有修改编辑过程,你有尝试核实来源等等。虽然这不一定能完全免责,但至少在法律上会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

最后,也是最无奈的一点,目前的法律法规对AI生成内容的规范责任界定还相对滞后。这需要一个过程去探索、去完善。但在这个过渡期,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内容创作者或运营者,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不能因为追求效率,就把自己置于一个高风险的境地。

总而言之,AI写作固然是趋势,能带来便利,但它不是一个可以甩手掌柜的神器。它是一个带着刺儿的工具。拥抱新工具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它带来的法律上的麻烦,看看这些被起诉警示,吸取教训,守好自己的底线责任。别等律师函来了,才拍大腿说没想到。未雨绸缪,总好过焦头烂额。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