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凌晨三点。

写作音乐软件 AI 写作音乐软件盘点:创作音乐灵感的新选择

DAW(数字音频工作站)的界面在黑暗中发出幽幽的蓝光,屏幕上的钢琴卷帘窗格,空白得像一张未经审视的人生答卷。那根该死的闪烁光标,像个无情的节拍器,滴答滴答,敲打着我早已枯竭的灵感神经。

相信我,每个跟音乐死磕过的人,都认识这个场景。那种感觉,就像你在一个无边无际的房间里寻找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开关。和弦进行?脑子里只有那几个老掉牙的套路。旋律?哼出来的调调,不是像这个,就是像那个,原创性低到尘埃里。

又是一个凌晨三点。

就在这种创作的“至暗时刻”,我,一个曾经对“AI”这个词嗤之以鼻的“老顽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所谓的AI 写作音乐软件

起初,我是鄙夷的。机器?写音乐?开什么玩笑。音乐是情感,是灵魂,是人性的流动。代码怎么可能懂?但挣扎总会让人变得谦卑。我抱着“我就看看你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心态,一头扎了进去。

结果?怎么说呢,世界观被刷新了。这玩意儿,与其说是来抢饭碗的,不如说是个脾气古怪但偶尔能给你惊喜的实习生,或者,一个永远不会疲倦的灵感火花激发器。

今天,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宏大叙事,就聊聊我自己在泥潭里摸爬滚打后,觉得真正能帮上忙的几类AI音乐工具。这不是一篇说明书,更像是一份来自战壕的私人报告。

第一类:旋律与和声的“点子贩卖机”

这类工具,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上手的。它们的逻辑很简单:你给出一个方向,它给你一堆可能性。

代表性的像是Amper Music(虽然被Shutterstock收购后变了味,但它的理念影响深远)或者Orb Producer Suite这类工具集。

你不用从零开始。你可以设定风格(比如“史诗电影配乐”或“Lo-Fi嘻哈”),指定乐器,甚至上传一段你自己的哼唱作为参考。然后,点击“生成”。

瞬间,屏幕上就铺满了它为你“创作”的MIDI音符。

第一次用的时候,我人都傻了。一段还算流畅,听起来没啥大毛病的旋律就这么诞生了。它的和弦进行可能比我自己想的还要丰富一些,因为它不受限于我个人弹奏的肌肉记忆。它会冷不丁地给你一个离调和弦,或者一个你平时根本不会想到的转位,突然之间,一扇新的门就打开了。

但这玩意儿的产出,说实话,大部分时候都带着一股子“塑料味”。它很“正确”,但缺乏灵魂。它知道从C大调到a小调是合理的,但它不知道这种转换背后,应该是夕阳落下时的那种无力感,还是暴雨将至前的风起云涌。

所以,我的用法是:把它当成素材库,而不是作曲家

我会让它一口气生成十几段旋-律,然后像在跳蚤市场里淘宝一样,挨个听。可能90%都是垃圾,但只要有那么一两个小节,一两个动机(motif),能让我眼前一亮——“嘿,这个有点意思!”——那它的任务就完成了。我会把那个闪光的片段揪出来,放进我自己的工程里,然后用我的审美、我的情感、我的故事,去围绕它进行二次创作。

它给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个更好的问题。它在问你:“你看,这样走,行不行?”

第二类:风格化的“情绪氛围大师”

如果说第一类是给你提供砖块和水泥,那这一类,就是直接给你一张设计精美的情绪板 (Mood Board)

这里的头号玩家,非AIVA莫属。这家伙可是正儿八经在“作曲家协会”有席位的“AI作曲家”。它的拿手好戏是古典、电影原声这类结构复杂的音乐。

AIVA的玩法更高级。它不只是生成一段旋律,而是能产出一整个管弦乐团的完整编曲。你给它的指令可以是情绪,比如“英雄主义”、“神秘”、“悲怆”,它就能给你一段听起来相当唬人的配乐。那宏大的弦乐铺底,悠扬的木管独奏,还有精准的打击乐切入……有时候,你闭上眼睛听,真的会以为是某个好莱坞二线配乐师的作品。

我曾经为一个短片项目焦头烂额,需要一段既有东方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配乐。我自己折腾了两天,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最后死马当活马医,在AIVA里输入了“东方”、“史诗”、“宁静”、“悬疑”几个标签。

几分钟后,它给了我一段东西。老实说,一开始听,我觉得匠气太重。但其中一段由古筝和合成器Pad交织的旋律,一下子就击中了我。那个感觉,对了!我把那段MIDI导出来,把古筝换成了更真实的音源,调整了节奏,简化了过于繁琐的背景弦乐,最后加上我自己的一段人声哼唱……成了。客户非常满意。

你看,AIVA没有“创作”出最终的作品,但它提供了一个极其精准的氛围参照。它用它的算法美学,为我勾勒出了一个我想要但无法清晰表达的音乐轮廓。

当然,这类工具也引出了一个终极拷问:版权归属。用它生成的音乐,到底算谁的?这个问题目前还很模糊,也是所有创作者在使用前必须搞清楚的。

第三类:剑走偏锋的“实验性音乐家”

还有一类,它们不追求好听,不追求流行,它们追求的是探索音乐的边界。

谷歌的Magenta Studio就是个中翘楚。它更像一个实验室工具包,而不是一个成品软件。它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模型,比如“Continue”,可以根据你给的一小段MIDI,无限续写下去;还有“GrooVAE”,可以分析一段鼓点的“律动基因”,然后应用到另一段完全不同的鼓点上。

这玩意儿用起来,感觉就像在和一个外星人对话。

它生成的旋律经常不合逻辑,充满了诡异的跳跃和不和谐音。它续写的乐句,会突然从巴赫风格跳到自由爵士。它生成的鼓点,有时候反拍反得让你想打人。

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在创作陷入瓶颈,觉得所有东西都听腻了的时候,我会打开Magenta。我不会指望它给我任何能直接用的东西。我只是想看看,当一个纯粹的、不懂人类音乐“规矩”的智能体来玩音乐时,会搞出什么名堂。

它常常会给我一些“美丽的错误”。一个错误的音符,可能会启发我走向一个全新的和声方向。一个奇怪的节奏,可能会让我打破四四拍的思维定势。它就像一个行为艺术家,用看似荒谬的方式,来挑战你根深蒂固的音乐观念。这种实验性的碰撞,对于想要跳出舒适区的音乐人来说,价值千金。

最后的胡思乱想

所以,AI到底是什么?

用了这么久,我的感觉是,它是一面镜子。一面非常奇特的哈哈镜。

你把你的想法、你的情绪、你的审美丢给它,它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折射和扭曲,再还给你一个你既熟悉又陌生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你被迫重新审视自己:我的音乐品味是不是太保守了?我的创作习惯是不是太单一了?我真正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它无法取代创作者,因为创作的核心从来不是“生成音符”,而是“做出选择”。在无数的可能性中,选择最能触动人心的那一个。这个选择的能力,源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经历、我们的爱与痛。这是代码无法模拟的。

AI可以写出一段技术上完美的赋格,但它写不出巴赫在其中寄托的对上帝的虔诚。AI可以生成一段悲伤的旋律,但它不懂这种悲伤,是来自失去挚爱的刺骨之痛,还是来自对命运无常的淡淡忧愁。

这些工具,最终还是回到了人本身。它们把我们从繁琐的、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一部分,让我们能更专注于那个最核心的问题:

我,想通过音乐,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那个凌晨三点,在AI给了我几个奇怪的和弦之后,我最终写完的,依然是我自己的歌。但如果没有它那几下胡搅蛮缠,我可能现在还在那个黑暗的房间里,寻找那个不存在的开关。

这,或许就是AI写作音乐软件,在当下对我们这些创作者,最大的意义。它不是终点,甚至不是路径,它只是路边一家突然亮起灯的、24小时营业的古怪杂货铺,你走进去,总能淘到点意想不到的东西,然后继续赶你自己的路。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