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事儿,说起来就头疼。坐在办公室里,对着一堆提交上来的大作业,我这老花镜都快盯碎了。以前吧,看学生文章,好坏一眼就能瞧出个大概,哪儿是自己想的,哪儿是网上扒拉的,痕迹总有那么点儿。可现在呢?桌上这摞纸,或者说屏幕里的文件,一个个瞧着都像模像样,结构清晰,用词规范,甚至引经据典的模样都学足了。但就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少了那股子生涩劲儿,少了点儿真情实感,少了那种“哦,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啊”的豁然感。怎么说呢,就像是——所有人都突然学会了一种标准的、无菌的表达方式。
AI 写作业,这玩意儿,不知不觉地,像潮水一样漫进了校园。一开始,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多半是半信半疑,觉得不就是个高级搜索引擎嘛,能写出啥花儿来?顶多帮学生查查资料,整理个框架。结果呢?好家伙,它不光能查,能整理,还能“写”!写得那叫一个流畅,语法错漏少得可怜,逻辑链条也给你搭得挺溜。虽然有时候细看会发现内容空泛,或者观点似曾相识,缺乏深度,但架不住它快啊,量大啊,而且对于很多基础性的、格式化的作业要求,它完成得简直是“优秀毕业生”水准。

我有个同事,老李,教文学的。前阵子气得脸都绿了,逮着个学生就问:“你这篇论文,老实告诉我,是自己写的吗?”学生支支吾吾,最后还是认了,说是用了那个什么GPT。老李跟我吐槽:“你看啊,这文章,段落分明,论证步骤也全,但就是没‘人味儿’!读完跟喝白开水似的,你感受不到作者的思考过程,感受不到他对作品的热爱或者哪怕是纠结。就是一个冰冷的、高效的文本生成器,按我的要求,把词儿堆上去了。”
他说的“没‘人味儿’”,这话挺扎心,也挺准确。我们布置作业,究其根本,不是为了看学生能不能准确复述课本知识,也不是为了刁难他们。我们是想看看,学生在接触了这些知识、这些理论后,他们的脑子里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他们怎么去理解,怎么去连接,怎么去产生属于自己的观点和火花?那个思考、探索、甚至挣扎的过程,那个用自己的语言笨拙地、却真诚地表达出来的过程,才是我们最看重的。那不光是知识的习得,更是心智的成长。可现在,AI 写作业一来,这个过程仿佛被一个黑箱吞噬了。学生把题目喂进去,等着AI吐出一个成品,中间那个消化吸收、转化生成的部分,没了。
我们这些教授,怎么办?我们是教育体系里最直接面对学生的群体,也是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的“地震波”。一开始,我们可能想着“堵”。比如,要求作业必须手写,或者限定答题环境,甚至开发各种AI检测工具。但这就像猫鼠游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AI的技术迭代快得惊人,AI写的文章,你今天能测出来,明天它换个皮,加点“随机性”,模仿点“人类写作习惯”,你可能就难辨真伪了。再说,一味地“堵”,是不是有点儿螳臂当车?新的工具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强大,这不是靠禁就能禁住的。
更何况,AI真的只有“坏”吗?抛开它被用来应付作业这一点不谈,AI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它的潜力是巨大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甚至提供不同的写作思路和角度。对于一些有研究兴趣的学生,AI可以成为他们的“研究助理”,让他们更高效地进入某个领域。对于我们老师来说,AI也能辅助备课,生成练习题,甚至初步批阅一些格式化的文本,减轻我们的行政负担。问题不在于AI本身,而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怎么去使用它,怎么把它融入到教育体系里。
这让我开始思考,也许,这根本不是一场“教授vsAI”的战争,而是一次教育体系不得不面对的深刻变革。如果AI可以轻松完成那些格式化、重复性的知识输出工作,那我们教育的重点是不是应该转移了?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再把大量精力放在考察学生对既有知识的记忆和复述能力上?这些AI都能干得比人好,比人快。
那我们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考?也许,我们应该更强调那些AI目前还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好的东西: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能力、提出真问题的能力、跨学科的融会贯通、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那些“人味儿”——同情心、创造力、沟通协作、情感表达……这些软技能,这些高阶思维,才是区分AI和人类的根本。
未来的教育新趋势,我猜想,不会是把AI拒之门外,而更可能是学会与AI“共舞”。教授们需要重新设计课程和作业。作业不再是简单的“写一篇关于……的文章”,而是可能变成“请使用AI作为工具,研究某个问题,并提交你的研究过程日志、你从AI那里获得的启发以及你最终的独到见解”。考核方式也得变,从看最终的“产品”,转向看整个“过程”,看学生如何利用工具,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AI互动。课堂上,教授的角色可能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多地变成引导者、启发者,讨论AI生成的文本有什么不足,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AI的局限性在哪里,人类的价值又在哪里。
这挺难的,真的。这意味着我们这些在传统模式下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教授,得走出舒适区,得去学习新工具,得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生也一样,他们不能再满足于让AI代劳,而是要学会驾驭AI,让它成为自己学习和创造的助手,而不是替代品。
这股浪潮,挡不住。它来了,它就在这里,改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与其焦虑、抱怨,不如想想,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我们能怎么适应?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刻的哲学问题:在拥有了如此强大的外部智力支持后,作为人类,我们自身的核心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教育,作为塑造未来的关键环节,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这答案,肯定不藏在那些AI代写的、标准到没有灵魂的作业里。它藏在每一个渴望思考、努力探索、并最终用自己独特的声音表达出来的个体身上。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守护和激发那火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哎,还是得一步一步来,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这教育新趋势啊,真是让人既忐忑,又隐隐觉得,或许是个不得不抓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