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真的有点魔怔。
写东西的时候,总觉得背后有双眼睛盯着,不是那种鼓励你的,是挑刺儿的,冰冷的,告诉我这里不对,那里不行,仿佛我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必须严丝合缝地嵌入某个标准化的模板里。
这一切都源于AI写作的崛起。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兴奋的。想象一下,一个不知疲倦的“写作助手”,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简直是社畜福音,打工人救星!那时候,我眼里的 AI,是哆啦A梦的口袋,要啥有啥。
可真正用起来,味道变了。
AI写出来的东西,确实快,确实高效。但你仔细咂摸咂摸,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人味儿。
它像个精密的机器人,把各种素材堆砌起来,逻辑完美,滴水不漏,却冷冰冰的,缺少温度,缺乏情感。它能模仿你的风格,却无法真正理解你的所思所想。它能生成漂亮的句子,却无法创造出真正触动人心的文字。
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想写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关于那片土地,关于记忆里的味道。我输入了一堆关键词:老屋、炊烟、稻田、外婆…… AI 嗖嗖嗖,一篇“优美”的文章就出来了。遣词华丽,意境优美,仿佛出自某个著名作家之手。
可我看着,却觉得一阵恶心。
那不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不是滤镜下的田园牧歌,不是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我的故乡,是泥泞的田埂,是蚊虫的叮咬,是外婆粗糙的手,是饭桌上永远吃不完的咸菜疙瘩。是带着烟火气的,真实的生活。
AI 永远无法理解这些。
它只能复制,不能创造。它能模仿你的文字,却无法模仿你的灵魂。
更可怕的是,这种 “标准化” 的写作方式,开始反过来影响我。我开始不自觉地套用 AI 的模板,追求 “正确” 的表达,忘记了写作的初心。我开始害怕写出 “不完美” 的句子,害怕写出 “不符合规范” 的文字。我,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我想,这就是我魔怔的原因。
AI写作,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提高效率,拓展思路。用不好,就会扼杀创造力,磨灭个性。
所以,我们需要正确看待AI写作。
它不是灵丹妙药,不是万能钥匙,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可以辅助我们写作的工具,而不是取代我们的工具。
我们不能过度依赖 AI,更不能被 AI 所控制。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保持对文字的敬畏。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笔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写作,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情感的传递,是灵魂的碰撞。AI 也许能写出完美的句子,却永远无法写出真正有温度的文字。
而这,恰恰是人类写作的价值所在。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语文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总是让我们写 “我的一天”。那时候,我们没有 AI,没有模板,只能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许文字粗糙,也许逻辑混乱,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真情实感。
那才是真正的写作,那才是真正的我。
所以,别再魔怔了。
丢掉那些所谓的 “写作技巧”,忘掉那些冰冷的 “AI模板”。回到原点,回到生活,用真心去写,用真情去表达。哪怕文字不完美,哪怕句子不够流畅,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重要的是,那是你的声音,那是你的故事,那是独一无二的你。
让AI去写那些模式化的报告,让AI去生成那些千篇一律的公文。而我们,要用自己的笔,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别让 AI 偷走了你的灵魂。别让人工智能变成人工智障。
记住,写作的意义,不在于完美,而在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