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岗位 AI 创意写作岗位:探索写作新职业
我得承认,最近刷招聘软件,看到“AI创意写作”这个岗位冒出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嗤之以鼻。
真的。
感觉就像是“PPT美化师”刚出现那会儿,一群科班出身的设计师在背后撇嘴。AI创意写作?这不就是个高级点的“复制粘贴”操作员吗?一个会用点咒语(哦,现在叫Prompt)的巫师学徒?把人类最引以为傲的、那点关于创造力的火花,打包卖给了算法。
这感觉,挺不爽的。
作为一个靠码字混饭吃的人,我见过凌晨四点的word文档,死磕过一个怎么都不对劲的标点,为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比喻沾沾自喜一整天。我们的价值,不就在于这种从无到有的、带着体温和心跳的创造过程吗?
但后来,我试着跟几个已经在做这份工作的朋友聊了聊,甚至自己也亲手“调教”了几个月的大模型之后,我发现,我可能……想错了。
或者说,想得太浅了。
我们所以为的“创意写作岗位”,是那个坐在咖啡馆,戴着降噪耳机,十指如飞,灵感如泉涌的浪漫剪影。而我们想象中的“AI创意写作岗位”,则是一个面无表情的工具人,对着屏幕输入“请用村上春树的风格写一段关于猫的孤独的文字”,然后等着AI“呕”出一堆看似华丽却毫无灵魂的句子。
现实,远比这两种极端要复杂,也……有趣得多。
AI创意写作,它压根就不是一个让你放弃思考的岗位。恰恰相反,它对你的要求,是立体式的,甚至是碾压式的。
你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创作者”。你得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得是一个产品经理。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最终要交付的是什么?是一篇引爆社交媒体的短文案?一个结构完整的剧本大纲?还是一系列风格统一的品牌故事?目标决定了你接下来跟AI“沟通”的整个策略。你不能像个无头苍蝇一样,指望AI给你一个惊喜。惊喜是有的,但那是你把它引到正确方向后,它不小心踩到的狗屎运。
你更得是一个顶级的提问者。这几乎是这份工作的核心,也就是所谓的“Prompt Engineering”。但这词儿太冰冷了,太“工程”了。我更愿意称之为“提问的艺术”。这跟在搜索引擎里敲几个关键词完全是两码事。
好的提问,是带着预判、带着画面感、带着情绪颗粒度的。
比如,你不能只说“写一个悲伤的故事”。
你得告诉它:“想象一下,在一个持续下着小雨的深秋傍晚,城市里那种灰蒙蒙的色调。一个刚刚失恋的年轻人,坐在靠窗的公交车上,车窗玻璃上全是雾气。他口袋里揣着一张被揉皱的电影票,是他们本来约好要一起去看的。现在,请用他恍惚的、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他看到窗外一对撑着伞的老夫妻走过时的内心感受。文字要短,要克制,不要用‘悲伤’‘难过’这种直接的词。”
你看,你几乎为它搭建好了一个完整的舞台,规定了灯光、道具、演员情绪和拍摄机位。你不是在命令它,你是在引导它,是在用你的想象力去激发它的计算力。AI是那个拥有无穷知识和词汇储备,但毫无生活经验的演员,而你,是那个说戏的导演。
然后,最关键的一步来了。
AI会给你反馈。可能是三五个版本,也可能是十几个。这时候,你拼的是什么?不是打字速度,不是搜索技巧,而是你作为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审美判断力。
哪个版本更有余味?哪个词用得更精准,更有质感?哪句话的节奏感恰到好处?哪个版本看似完美,却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机油味”?
这种判断力,AI给不了你。它源于你读过的所有的书,看过的所有电影,你经历过的每一次心动和心碎,你对人性幽微之处的全部洞察。这是你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筑成的壁垒,算法无法逾越。
所以,一个优秀的AI创意写作者,他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写”,而是在“选”,在“改”,在“缝合”。
这个过程,我喜欢叫它“整合与炼金”。
AI吐出的东西,往往是素材,是半成品,是混杂着金砂和泥土的矿石。你的工作,就是那个炼金术士。你要把A版本里那个精妙的比喻,嫁接到B版本那个更有力量的句式上,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天衣无缝地黏合起来,再剔除掉那些AI生成的、看似通顺实则毫无意义的“正确的废话”。
最后,你要注入自己的“灵魂”。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小细节,一句充满矛盾感的感慨,一个只有人类才能理解的、带着自嘲的幽默。
这才是成品的诞生。它是一个混血儿,既有AI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生成效率,又有人类独特的体温、情感和创造性的瑕疵。
所以,你再看这个岗位,它还“低端”吗?
它要求你懂策略,会提问,有审美,能整合。你不仅要会写,你还得懂AI的“脾气”,知道怎么“喂”它,怎么“哄”它,怎么在它“发疯”的时候及时把它拉回来。你成了一个驯兽师,一个对话者,一个与新物种共舞的舞者。
这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的创作模式,它没有削弱人的价值,反而在倒逼我们成为一个更“强”的创作者。
过去,一个作家可能只需要在他的书房里闭门造车。而现在,一个AI创意写作者,他的战场,是人与机器的交互界面。他的武器库里,除了传统的修辞、结构、节奏感,还多了一项——与非人类智能高效协作的能力。
当然,我也不想把这事儿说得太玄乎。
很多人肯定会焦虑。那些基础的、重复性的写作工作,比如写一些通稿、商品描述、会议纪要,毫无疑问,正在被AI快速蚕食。对于那些只满足于做“文字搬运工”的人来说,危机是真真切切的。
但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创造”本身的人来说呢?
这或许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AI把我们从大量繁琐的、消耗性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你不用再为了凑齐一千字而绞尽脑汁地堆砌辞藻,不用再为了想十个不同的标题而抓破头皮。你可以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投入到那最关键的百分之二十——核心创意的构思、审美方向的把控和最终成品的灵魂注入上。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的吗?让我们从“劳工”变成真正的“创造者”。
所以,别再把“AI创意写作”当成一个笑话了。
它不是写作的终结,它只是写作“旧神话”的终结。那个孤胆英雄式的、全凭一己之力开天辟地的创作者神话,或许要过时了。
新的神话正在书写。主角,是一个懂得如何驾驭强大工具,并最终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赋予工具以意义的人。
键盘还在那里,只是你的旁边,多了一个不知疲倦、学识渊博,但偶尔有点傻气的实习生。
而你的工作,就是决定,这篇东西的最后一个句号,由谁来画上。
答案,永远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