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相似度 AI 写作相似度:了解写作的独特性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这段时间,也不知道是不是网上冲浪的时间太长,总觉得刷到的文字,很多都透着一股子难以言喻的“熟悉”劲儿。不是说内容一样,而是那种腔调,那种句子结构,甚至连用词的偏好,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初看觉得还行,看多了,心里头就直犯嘀咕:这,怎么回事啊?

后来,这个词儿冒了出来:写作相似度。尤其是跟那个这两年火得一塌糊涂的AI写作一扯上关系,嘿,事儿就变得更有说道了。

写作相似度 AI 写作相似度:了解写作的独特性

你想啊,以前我们说写作相似度高,那多半儿是指抄袭,或者至少是大量借鉴,东拼西凑。那是一种道德上的指摘,是对原创的冒犯。但现在,AI写出来的东西,你没法说它抄谁,它就是把互联网上亿万兆的数据给吞下去,嚼巴嚼巴,按照某种算法,再给你“吐”出来。它没感情,没“偷”的动机,但它“吐”出来的东西,就是容易跟别人吐出来的东西,长得特别像。

这就是AI写作相似度的独特之处,它不是主观的抄袭,更像是一种“算法的趋同”。就像你让无数个数学家去算同一个方程,结果总是一样的。AI在处理某些固定类型、固定主题的文本时,它倾向于选择那些在海量训练数据中最常见、最“标准”、最“正确”的表达方式。它追求的是效率、逻辑清晰、信息准确,它遵循的是概率最高的路径。

结果呢?写一篇关于某个旅游景点的介绍,AI可能都会用“风光旖旎”、“历史悠久”、“不虚此行”之类的词儿;写一份工作总结,八成会提到“凝心聚力”、“提质增效”、“行稳致远”。你看,这些词儿单个拎出来都没毛病,甚至显得挺“专业”。可当它们以一种过于工整、过于可预测的方式组合起来,连续出现在不同的文章里时,那种“千篇一律”的感觉就扑面而来了。

这不怪AI,它只是按照它被设定的方式在工作。它没有“自我”,没有“个性”。它是一个极致的模仿者,一个“平均值的产物”。它能模仿各种文体,学得惟妙惟肖,但它没有那个“源头活水”,没有那个真正属于“谁谁谁”的心跳和呼吸。

这就引出了今天想好好聊聊的另一个更重要的概念:写作的独特性

这玩意儿,在我看来,才是人类写作最宝贵、最不可替代的部分。

那什么才叫“独特性”呢?它不是说你的文字必须得多么惊世骇俗,多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藏在你文字里那些只有你才有的印记

想想看,我们每个人活到现在,走了多少路,见了多少人,经历了多少事?高兴得蹦起来的时候,难过得只想钻地缝的时候,困惑得抓耳挠腮的时候,灵光一闪拍大腿的时候……这些,都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我们的五官接触到的世界——清晨的露珠打湿鞋尖的凉意,傍晚街角小店飘来的饭菜香,午夜时分窗外传来的猫叫声——这些感官体验,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最底层的砖块。

还有我们的脑子,我们怎么思考问题?是从一点点线性推理,还是天马行空地联想?是喜欢用严密的逻辑步步为营,还是更倾向于用直觉和感受去捕捉?这些思维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文字的结构和逻辑。有时候,一个想法在你脑子里是跳跃的,写出来可能就不会那么规整,甚至会有点意识流的味道,这恰恰是你思维轨迹的真实呈现

更别提情感了。AI能识别情感词汇,甚至模拟出“悲伤”、“高兴”的语气。但它真的理解那种“心口堵得慌”是什么感觉吗?它能体会那种“看到老照片鼻子一酸”的复杂滋味吗?人类的情感是分层次的,是微妙的,是流动的,有时候甚至是矛盾的。这种复杂的情感一旦融入文字,那种字里行间透出的“温度”“人性”,是AI目前难以复制的。

所以,我们的独特性就体现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地方:

  • 词汇的选择 :为什么我偏偏喜欢用那个听起来有点土,但我觉得最贴切的词?为什么我在形容某个场景时,会蹦出家里人才懂的方言词儿?这些不是概率统计的结果,是我生活环境、成长背景的烙印。
  • 句子的节奏 :有时候一个长长的句子,像是在絮叨,像是在思考过程中喘气;有时候突然蹦出一个短句,像是在强调,像是在叹息。这种长短句的交错,这种自然的停顿和省略,模仿的是我们说话时的语气和思维的跳跃,是一种 “呼吸感” 。AI的句子往往太“顺”,太“标准”,少了这份天然的、不那么完美的 “韵律”
  • 不完美的语法,甚至错别字 :有时候一个笔误,一个口语化的表达,甚至一个不算太规范的句式,反而让文字显得更真实,更像是“一个人”在写,而不是机器校对过的完美文本。当然不是说要故意犯错,而是说那些无伤大雅的、带有个人习惯的“不完美”,也是 “个性” 的一部分。
  • 那些没有明说的,藏在字里行间的 :同一个词,不同的人写出来,感觉可能完全不一样。这背后藏着写作者的 态度 经历 价值观 。读某些文字,你会觉得字里行间都写着“傲骨”,读另一些,你又能感受到一股子温暖或者无奈。这些是AI目前很难靠计算生成的“ 言外之意 ”。

举个极端的例子吧。写“下雨”。AI可能会给你一段关于天气系统、降水量、交通影响的客观描述,或者一段用华丽辞藻堆砌的“雨滴像珍珠般落下”的标准文艺描写。但如果是我写,我可能会写:“又下雨了,窗户上蒙了一层灰蒙蒙的水汽。看着外面湿漉漉的街,心里头那点原本就没精打采的劲儿,更是彻底没了影儿。只想抱一床被子,把头埋进去,啥也不想听,啥也不想看。”你看,这里面有天气,有感官(灰蒙蒙的水汽,湿漉漉的街),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情绪(没精打采,彻底没了影儿,只想抱被子),这种情绪是跟“下雨”这个天气事件深度绑定的,但这种绑定方式,是完全私人的,带着一股子“我”的气息。AI很难凭空“感受”并创造这种“私人的连接”

在AI写作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了解和辨识写作相似度,其实是为了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到写作的独特性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如此珍贵。AI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工具,帮助我们搜集信息、梳理逻辑、润色语言,甚至生成初稿。但它无法替代我们去经历、去感受、去思考、去形成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并把这个“自我”用只有我们才有的方式,“注入”到文字里。

那种独特性,就像是一个“生物识别特征”,是你的“写作指纹”。它不容易被模仿,更不可能被批量生产。它承载着你的生命经验,你的思维温度,你的情感脉络。

所以,别太担心你的文字不够“标准”,不够“完美无瑕”。恰恰是那些不标准、那些带着你体温的印记,构成了你的风格,让你的文字在海量的文本洪流中,能够被“认出来”,能够“站住脚”

理解写作相似度,不是为了批判AI,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肯定人类自身的创造力,是为了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和规范的同时,别忘了那个藏在文字背后、活生生的“人”。那个“人”所拥有的独特性,才是写作这件事情,最迷人、最无法被完全复制的魅力所在。

去写吧,带着你的雨天,带着你的小情绪,带着你对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观察和感受。让你的文字,烙印着你的生命。那样的文字,怎么会跟别人的完全一样呢?它只会是你,而且只属于你。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