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又到了每周最让人头疼的时刻——写班会总结。说实话,每次都感觉像挤牙膏,脑袋空空的,恨不得直接复制粘贴上周的内容。但这次,情况似乎有点不一样,因为我发现了新大陆:AI 写作。
一开始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总觉得 AI 写出来的东西肯定千篇一律,毫无灵魂。毕竟,班会这种东西,又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它需要情感、需要反思、更需要接地气的语言啊!
第一次尝试,我输入了班会的主题、重点内容,以及一些我个人的观察和感受。几秒钟后,一篇看起来还算完整的总结就出来了。坦白讲,第一感觉是“哇,效率真高!” 但仔细读下来,发现问题也不少:用词过于正式,像一篇公文;内容也比较空泛,缺乏细节和个性。
但这并没有让我放弃。毕竟,AI 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于是,我开始对 AI 生成的内容进行修改、润色,加入更多我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比如,原本 AI 写的是“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我把它改成了“那帮小家伙吵吵嚷嚷的,讨论得热火朝天,差点把教室顶棚掀翻了”。
是不是瞬间感觉鲜活多了?
就这样,我不断地尝试、调整,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 AI 写作流程。简单来说,就是先用 AI 快速生成一个框架,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内容进行深度加工。
我发现,AI 最擅长的是整理信息、提供思路。它能帮你快速回顾班会的重点内容,并将其组织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框架。这对于像我这种每次都不知道从何下笔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
但 AI 也有它的局限性。它无法真正理解班会背后的情感和氛围,也无法捕捉到那些细微的、充满人情味的细节。所以,最终的总结,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完成。
比如,上次班会讨论了关于学习压力的问题。AI 生成的总结是“同学们普遍感到学习压力较大,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支持”。这当然没错,但却缺乏温度和深度。
于是,我补充了一些细节:提到小明因为考试失利而偷偷哭泣,提到小红为了赶作业熬夜到凌晨两点,还引用了班长的那句略带调侃却又充满力量的话:“压力山大,但我们不能认输,要笑着面对!”
你看,加上这些细节,总结是不是更有感染力了?
当然,在使用 AI 写作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避免让文章显得过于“AI 化”。 毕竟,我们写的是班会总结,不是机器人报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多用口语化的表达。 避免使用过于正式、书面的语言,尽量用一些更接地气、更轻松的表达方式。比如,把“同学们积极配合”改成“大家都很给力”,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改成“效果还不错”。
加入一些幽默元素。 在不影响文章整体风格的前提下,适当地加入一些幽默的语言,可以有效地缓解文章的严肃感,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比如,在描述班会上的某个有趣瞬间时,可以适当地调侃一下,活跃气氛。
多引用同学们的原话。 班会总结的价值在于真实地反映同学们的想法和声音。因此,在总结中多引用一些同学们的原话,可以有效地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避免使用套话、空话。 班会总结最忌讳的就是使用一些套话、空话,让人感觉毫无营养。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语,多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偶尔跑题一下也没关系。 人嘛,总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想法。在写作过程中,如果突然冒出一个与主题相关但又不太一样的想法,不妨把它写下来。也许这些看似跑题的内容,反而能为文章增添一些亮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 AI 写作真的可以大大提高我的工作效率。它不仅能帮我快速生成一个总结的框架,还能为我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班会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AI 只是工具,它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思考和创造力。最终的总结,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完成。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所以,以后再写班会总结,我还会继续使用 AI 写作。但我会把它当作一个助手,而不是一个替代品。我会用我的智慧和情感,让每一篇总结都充满温度和力量。
我想,这才是 AI 写作的正确打开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