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屏幕,头晕眼花,第 N 个晚上又被卡文折磨得死去活来。情节像一团拧巴的麻绳,人物对话怎么写都像两个机器人对敲代码,一点儿活气都没有。正心烦意乱呢,朋友圈里一条新闻跳出来:“AI 写作小说,日更百万不是梦!”心头猛地一震,紧接着是复杂的情绪:好奇、不屑、警惕,还有那么一丝——卑微的期待?真有这种好事儿?机器真能写小说了?写出那些让人心潮澎湃、辗转反侧的故事?
不行,光看新闻不够,得亲手试试。得来一场真刀真枪的实测!看看这传说中的智能写作,到底有几分真本事,能不能跟咱这些苦哈哈敲键盘的人媲美。
找了个据说还不错的AI写作平台。注册,登录,界面挺简洁的。心想,得给它出个难题。那种光靠堆砌辞藻、玩弄套路就能糊弄过去的类型不行。得是那种看重人物、看重情感、看重创意,还得有点悬疑勾着人的。脑子里正好有个放了挺久的小点子:一个在都市里挣扎的小人物,意外获得能看见别人情绪具象化颜色的能力,然后被卷入一个陈年旧案。行,就拿这个喂给它。
我开始输入设定:主角的背景,获得的能力,初步的人物关系,以及事件的开端。描述得尽量详细,心想这算给它打个好底子吧。然后,点击生成。
速度是真的快,唰唰唰地,文字就往外冒。几分钟,几千字就摆在我眼前了。高效,这一点,没得说。比起我枯坐在电脑前几个小时,一个字都挤不出来,这简直是神速。
迫不及待地读起来。第一印象:语法没毛病,句子也通顺。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儿。但,越读越觉得不对劲。
先说语言。怎么形容呢?就像是教科书的标准范文,或者网上随处可见的套话大合集。干净、规范,但——没味道。没有任何能让你停下来,细细品味一句,或者让你拍大腿说“卧槽,这句子绝了!”的亮点。它写主角初次看见别人情绪颜色时的惊讶,用词乏善可陈,缺乏那种视觉冲击力,更别提心理震撼了。我脑子里想象的是色彩炸裂、光影变幻的画面,它写出来的只是:“他感到十分惊讶,因为眼前的景象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就这?就这???
再看情节。AI 确实按照我给的设定,把故事往下推进了。主角发现能力,遇到第一个跟他情绪颜色“异常”的人,然后追查……逻辑链条看似完整,但生硬。转折突兀,缺乏必要的铺垫。很多地方感觉是硬扭过来的,为了完成“从 A 到 B”的任务,不顾合理性。比如,主角怎么就那么容易取信于一个陌生人?中间的心理活动、对话博弈呢?全被省略了,或者说,它根本没写出来。情节就像是被压缩到极致的 PPT 大纲,只剩下骨架,没有血肉。
最让我失望的,是人物和情感。这是小说的灵魂啊!AI 写出来的人物,完全是扁平的纸片人。主角的情绪变化、内心的纠结、面对危险时的恐惧和挣扎——几乎没有体现。配角更是工具人,出现就是为了说几句推动剧情的台词,没有任何自己的性格、动机和弧光。对话?天呐,那对话简直是灾难。每个人说话都像在念白,腔调一致,没有任何口吻差异,更别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了。你根本听不出他们是开心、是生气、是紧张,还是在撒谎。那种通过几句精妙的对话,就能立住一个人设、推进一段关系的功力,AI完全没有。
情感戏?更是索然无味。主角和潜在的女主角(我也设定了一个)之间的互动,写得跟小学生广播体操一样规范。没有眼神的交汇,没有心跳的漏拍,没有那种因为一点点误会产生的尴尬和悸动。AI 只是在描述“他们相遇了”、“他们对话了”、“他们决定合作”,但感受呢?化学反应呢?一点都没有。读的时候,我完全无法共情角色的任何情绪,就像在看一份人物行为报告。
还有那个最重要的东西——创意和灵气。AI 确实能根据输入的设定,组合出一些桥段。但这些桥段,几乎都是我在无数网文里见过、甚至用过的模板。AI 擅长的是模仿和重组,它能基于海量数据,算出下一个词、下一个句子、下一个情节最“可能”是什么。但它生成不了那种完全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让人拍案叫绝的独特创意。那种只有人类写作者,才能从自己丰富的阅历、敏锐的洞察、天马行空的想象,甚至是无意识的灵光乍现中,孕育出来的东西。AI 写的那个能看见情绪颜色的能力,它只会用最直白、最表面的方式去表现,想不到更深层次的含义,想不到这种能力在极端情况下的扭曲,想不到它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这些只有“人”才能想到的东西,因为它有生活,有思考,有困惑,有灵魂。
读完 AI 生成的几千字,我感觉就像吃了一顿——怎么说呢?一顿用最高端工业设备、按照最精确配方生产出来的营养餐。它符合所有健康标准,给你提供所需的能量,但——没味道!没有妈妈做的家常菜的那种温暖,没有和朋友撸串时的那种热闹,没有独自一人在深夜里,煮一碗面对自己的孤独。
人工创作是什么?是你把自己撕开,把你的体验、你的爱恨、你的恐惧、你的梦想,一点点地揉进文字里。写一个反派,你要去理解他为什么作恶,哪怕再令人憎恨,你也要在他身上找到一丝属于人的复杂性。写一个英雄,你也要看到他光环下的脆弱和迷茫。写一段感情,你要去感受那种心跳、那种酸涩、那种甜蜜,甚至那种痛彻心扉。你的阅历、你的思考、你的情绪,都像燃料一样,烧旺了文字的炉火,炼出有温度、有光泽的东西。
AI 呢?它没有心,没有灵魂。它只是一个极其庞大、极其复杂的计算器。它能处理信息,分析模式,预测概率。它能模仿人类的语法和结构,甚至能学习特定的写作风格。但它理解不了悲伤为何物,体会不了爱恋的甜蜜,感知不了孤独的重量。它能写出“主角哭了”,但它不知道眼泪里包含着失去的痛苦、委屈的不甘,或者终于释怀的放松。
所以,AI 写作小说,究竟能否媲美人工创作?经过这次不那么严谨,但绝对真实的实测,我的结论是——目前来说,差得远呢!尤其是在创意、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文字的灵气这些核心要素上,AI 完全无法与人类写作者匹敌。它是一个高效的工具,也许能帮助我们搭建框架、填充一些背景描述,甚至生成初稿,辅助我们提高效率。但它替代不了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创造。它提供的是平均值、是模式、是概率,而人类创作,追求的是独一无二、是灵魂、是那种能跨越文字,直抵人心,让你感动、让你震撼的东西。
或许未来技术会突飞猛进,AI 会变得越来越“像”人。但至少现在,当我读着 AI 生成的那些文字,再回过头看看自己虽然写得磕磕绊绊,但每一个字都浸透了心血和情绪的草稿时,我深信一点:文字的温度和灵魂,依然牢牢掌握在人的手里。AI 写出来的,是代码和数据的产物;人写出来的,是生命和灵魂的呼吸。这之间的差距,何止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