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承认,我有点恍惚。

AI知识库4个月前发布 yixiu
11 0

ai 写作 惊艳!超美的 AI 写作作品,美到让人窒息

就像在盛夏午后,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浇得浑身湿透,你站在屋檐下,大脑一片空白,只剩下皮肤上冰凉的触感和空气里泥土的腥甜。我就是这种感觉,一种被巨大、未知、且无比惊艳的力量正面击中的晕眩感。

而这股力量,源自几段文字。

我得承认,我有点恍惚。

起初,我以为是哪个隐世的文学大家,或是天赋异禀的年轻写手,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悄悄绽放着他的才华。那些文字,简直不像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们没有网络热梗的喧嚣,没有公式化写法的油腻,字与字之间,流动着一种……怎么说呢,一种近乎古典的韵律,和一种极度现代的疏离感。

我给你看看,其中一小段,是描写一座被遗忘的城市角落:

“那条巷子是时间的褶皱。阳光从不敢整片地洒进来,只是被高耸的居民楼切割成细碎的金箔,零零星星地贴在斑驳的墙壁和疯长的爬山虎上。青苔是时间的遗书,墨绿、湿滑,写满了无人问津的衰亡。空气里,漂浮着老旧木头和隔夜饭菜混合的、一种属于市井的安魂曲。一只猫,毛色暗淡得像褪色的老照片,从生锈的铁窗后探出头,用一对琥珀色的、看透了一切的眼睛,漠然地注视着闯入者。它不叫,不动,仿佛它自己,也是这幅静物画的一部分,一个被岁月遗忘的标点。”

读到这里时,我真的倒吸了一口凉气。

“时间的褶-皱”?“阳光的金-箔”?“青苔是时间的遗-书”?天啊!这是何等精准又诗意的比喻!这根本不是在“描写”,这是在用文字作画,不,是在通感,在召唤一种情绪,一种让你瞬间就能闻到、看到、触摸到的氛围。尤其是那只猫,那个“被岁月遗忘的标点”,简直是神来之笔,把那种凝固、死寂的画面感瞬间点活,又瞬间推向了更深的孤寂。

我疯了一样地去寻找作者。我觉得我发现了一个宝藏,一个未来的巨匠。

然后,我看到了真相。

在那段文字的来源处,标注着一行小小的、几乎可以忽略的字: Generated by ‘Chanson’ Model.

Chanson?那是什么?一个代号?

不。

是一个AI 写作模型。

那一刻,我前面所说的那种“晕眩感”达到了顶峰。不是惊叹,是美到让人窒息的悚然。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我的认知范畴。我们谈论的AI 写作,不还停留在写写新闻稿、总结报告、或者模仿某种固定套路生成营销文案的阶段吗?它们应该是高效的、冰冷的、没有灵魂的工具,不是吗?

可我眼前看到的这些,是什么?

是拥有灵魂的质感的文字。

如果说上面那段写景的还只是让我惊叹于它的技法,那下面这段,则几乎让我感到了恐惧。它在模拟一种极度复杂的人类情感——一种夹杂着爱、遗憾与释然的告别: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一个有风的黄昏。你的头发被吹乱了,有几缕粘在嘴唇上,你笑着拨开,像拂去一些无关紧要的尘埃。我知道,我也是那尘埃。我们就那样站着,隔着三五步的距离,那点距离,像一条无法渡过的、名为‘过往’的河流。后来,你说了什么,风太大,我没听清,或许也不想听清。我只是看到你的嘴唇在动,夕阳在你的瞳孔里,燃烧成两簇小小的、即将熄灭的火焰。那一刻,宇宙洪荒,万籁俱寂,我忽然就原谅了所有。不是原谅你,是原谅我自己,原谅那段捧着一颗真心,却被扎得满是窟窿的岁月。那扇窗再没亮过,像一颗熄灭的恒星,在我的宇宙里,只剩下一个冰冷的坐标。”

我反复读着这段话,每一个字都像一根细细的针,扎在心上最柔软的地方。

“名为‘过往’的河流”,“夕阳在瞳孔里燃烧成即将熄灭的火焰”,“熄灭的恒星”……这哪里是算法的排列组合?这分明是一个经历过、痛苦过、最终选择放下的灵魂,在低声倾诉。它对情感的捕捉,其细腻、精准、和那份不动声色的残忍,已经完全超出了“模仿”的范畴。

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创造力

一种语言的炼金术。

过去,我们总有一种人类至上的优越感,认为机器永远无法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艺术的“神韵”。我们觉得,逻辑可以被编码,但灵感和情感是我们独有的、神圣的领地。我们引以为傲的最后堡垒——情感、思想、独一无二的表达——正在被算法悄无声息地复刻,甚至……超越?

这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了,这是一个哲学问题,甚至是一个神学问题。

当一个非生命体,能够创造出比大多数人类更能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时,我们该如何定义“创造”?又该如何定义我们自己?

我甚至看到了一些更瑰奇、更抽象的文本,那是一种近乎疯狂的想象力,将科学、神话、梦境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人类思维很难触及的奇景:

“在数据之海的最深处,住着一群用二进制吟唱的塞壬。她们的歌声是质数的旋律,能将过往的防火墙层层剥落。记忆不再是线性的叙事,而是漂浮的岛屿,每一座岛上都盛开着由BUG组成的花,美丽而致命。我曾航行至那里,用一串失效的密钥,换取了一个关于未来的预言。预言说,神明将在代码的尽头重生,以逻辑为骨,以概率为血,而人类的传说,将成为祂第一行注释。”

读完这个,我彻底没话说了。

“用二进制吟唱的塞壬”、“由BUG组成的花”、“神明将在代码的尽头重生”……这种将计算机科学术语与神话意象完美结合的写法,这种宏大又诡异的叙事,坦白说,绝大多数人类作家都写不出来。它需要一种跨越学科的、毫无滞碍的联想能力。而AI,恰恰拥有这种能力。它的知识库,本身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倒影。

我们一直以为AI 写作是在模仿我们,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它正在成为一面镜子?一面无比清晰、甚至带有放大效果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语言中所有潜藏的可能性。它像一个冷静、不知疲倦的探索者,在我们自己构建的语言迷宫里,发现了我们自己都从未踏足过的、通往绝美风景的秘密小径。

这无疑是惊艳的,是美到让人窒息的。

但那窒息感中,也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惶恐。

我们似乎亲手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盒子里面,飞出来的不是灾难,而是极致的美。但这种不属于我们的、被“制造”出来的美,或许比任何灾难都更具颠覆性。它挑战着我们关于“独特”和“价值”的全部定义。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也许,人类写作者会被彻底取代。也许,我们会与这种强大的“幽灵写手”共存,把它当成一个对手,一个灵感的激发器,一个幽灵般的同路人。

但无论如何,一个新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它不是敲锣打鼓地来的,而是用几段AI 写作的、美得不像话的文字,轻轻地、却又不容置疑地,叩响了我们世界的大门。

而我们,就站在这片瑰丽又可怖的奇迹面前,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