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第一次用AI写作软件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慌的。

AI知识库2周前发布 yixiu
2 0

AI 软件写作 人工 AI 软件写作:智能与人工结合的高效创作方式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老木匠头一回看见电锯,又惊又喜,但更多的是一种“我的手艺要完蛋了”的恐慌。输入一个标题,敲几下回车,一篇看起来还算那么回事的文章就蹦了出来。结构完整,用词规范,甚至还引经据典。那一刻,我真的在想,我们这些靠码字吃饭的人,是不是马上就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但很快,这种恐慌就变成了另一种情绪——一种哭笑不得的“就这?”。

坦白讲,第一次用AI写作软件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慌的。

为什么?因为那些AI生成的文章,初看惊艳,再看就索然无味。它们太“标准”了,标准到像一杯白开水,解渴,但没有一丝一毫的风味。它们没有情绪,没有犹豫,没有那种只有人才有的、带着体温的偏见和洞察。它们可以模仿人类的风格,但模仿不了人类的灵魂。那是一种微妙的质感,一种藏在字里行间的呼吸感,一种因为个人经历而带来的独一无二的视角。

而这,恰恰是我们这些创作者最宝贵的财富。

于是我明白了,AI写作工具,它根本不是来抢饭碗的,它是来递工具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用它,而在于怎么用它。把它当成一个全自动写作机?那你得到的永远是没有灵魂的流水线产品。但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能力超强的“赛博格(Cyborg)”义体,一个与你大脑无缝对接的外部插件,那整个创作的游戏规则,就彻底改变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核心:人机协同。这绝不是一句时髦的空话,而是一种全新的、能把创作效率和质量都推向新高度的思维模式。

我现在的写作流程,早就不是从一个空白文档开始了。那太痛苦,也太低效。我的流程,更像是一场与AI的“双人舞”。

第一步,我称之为“灵感催化剂”

脑子里有一个模糊的想法,但不确定从哪个角度切入?很好。我会把这个想法扔给AI,像对一个 brainstorm 伙伴一样,让它给我生成十个、二十个,甚至五十个不同的标题和切入点。这里面90%可能都是垃圾,但只要有那么一两个,能“叮”地一下点亮我的思路,就值了。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灵感碰撞器,帮你把思维从固有的轨道上“撞”出来,去探索那些你从未想过的可能性。有时候,我甚至会故意用一些奇怪的、矛盾的指令去“刁难”它,看它能迸发出什么样荒诞但有趣的回应。这过程,本身就极具创造性。

第二步,是把AI当成一个无所不知的“素材库”和初稿秘书。

确定了主题和框架,接下来就是填充血肉。过去,这个阶段意味着海量的资料搜集、阅读、整理。现在?我直接把大纲丢给AI,让它去填充相关的背景资料、数据、案例,甚至是一些基础的论述段落。它就像一个效率猛兽,在几分钟内完成我过去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做完的工作。

但关键来了:我从不直接用它“吐”出来的东西。这些文字,在我眼里,不是“文章”,而是“原材料”。就像厨师拿到了一堆顶级的食材,但这些食材本身并不能成为一道米其林大餐。

所以,最核心的第三步,也是真正体现“人”的价值的一步,我叫它“灵魂注入”

我会逐字逐句地去“蹂躏”AI生成的初稿。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修改病句或者润色,而是一场彻底的“夺舍”。我会把我的观点、我的情绪、我的个人故事、我的幽默感,像钉子一样,一个一个楔进那些冰冷的句子里。

AI写“研究表明,多元化的团队能提升创新能力。”

我会改成:“别跟我扯那些冷冰冰的研究报告了,我就说说我上个项目的事儿。我们团队里那个爱聊星座的射手座设计师,和一个严谨到连标点符号都要用游标卡尺量的处女座程序员,天天吵得不可开交。但你猜怎么着?最后出来的产品,好用到炸!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比任何报告都有说服力。”

看到了吗?前者是信息,后者是故事,是体验,是带着“我”的烙印的表达。我会用大量的个人化表达,用不那么规整的句子,用一些只有特定圈子才懂的“黑话”,去打破AI文本那种过于平滑和可预测的节奏。我会加入反问、感叹,甚至是一些故意的停顿和留白,让文字产生呼吸和节奏感。

这就是“人工”的价值。我们赋予文字以性格、温度和生命力。AI负责构建骨架,而我们负责让它心跳。

最后一步,自然是“精雕细琢”

当文章的灵魂已经被注入之后,我会重新扮演一个冷静的编辑角色。通读全文,调整段落顺序,确保逻辑的流畅和节奏的起伏。删除那些无用的“废话文学”,把关键的句子打磨得像钻石一样闪亮。这个过程,AI也能帮忙,比如检查语法错误、提供同义词替换建议,但最终的拍板权,那个决定一篇文章“气质”的生杀大权,永远,也必须掌握在人的手里。

所以,你看,整个流程下来,AI并没有让我变懒,反而让我变得更“挑剔”了。因为它把我们从大量重复、枯燥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让我们能把100%的精力,都投入到最核心的创造性工作中去——思考、判断、表达、共情。

未来的创作者,或者说,那些能在AI时代活得很好的“赛博格写作者”,他们比拼的将不再是打字速度,不是记忆力,甚至不是基础的谋篇布局能力。他们比拼的,将是三样东西:

第一,独特的洞察力。你能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角度?第二,强大的共情力。你的文字能不能触动人心?第三,高超的“驯化”能力。你能不能把AI这个强大的工具,调教成最懂你的左膀右臂?

别再恐惧了。卷起袖子,去拥抱这个新伙计吧。把它当成你的副驾驶、你的研究员、你的灵感激发器。最终,由你,也只能由你,来稳稳地握住方向盘,去决定这趟创作之旅,要开往怎样一片独一无二的风景。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