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玩意儿”——我们现在管它叫什么?写作AI?好像是这么个泛称。但你仔细琢磨琢磨,它有无数个名字,无数个马甲。有叫它AI写手的,智能写作助手的,内容生成器的,甚至还有人直接管它叫某个大模型的名字,比如ChatGPT、文心一言什么的。说白了,这东西就是个工具,但又不像笔或键盘那么本分,它能自己捣鼓出文字来,而且有时量大到惊人,速度快到你怀疑人生。
刚开始接触这东西啊,真是带着一种好奇和警惕混杂的心情。就像看着一个新来的同事,听说他特能干,但你又怕他抢了你的饭碗。市场上一下子冒出来好多这种“写作AI”工具和平台。简直是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你不知道哪个靠谱,哪个是绣花枕头,哪个又是专坑小白的。
先说那些比较早、专门做内容生成的吧。比如之前挺火的那个什么Jasper,还有Copy.ai之类的。给我的感觉?就像个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你告诉它:“我要一篇关于咖啡店开业的广告文案,得突出我们的豆子是手冲的,环境要温馨。” 啪嗒啪嗒,它能给你吐出一堆模板化的句子,什么“醇香浓郁”、“温馨舒适”、“点燃您的味蕾”。效率是高,尤其适合写那些制式化、重复性高的文本,比如电商的产品描述、社交媒体的短文案什么的。你想要一百个不同角度的标题?没问题,分分钟给你生成。但你要指望它写出有真情实感、有独特洞察的东西?难,太难了。用它们生成的文字,总感觉少了一口“气”,少了点“人味儿”,就像是精心雕琢过的塑料花,好看,但没生命。
接着呢,这股风越刮越大,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的概念火了之后。ChatGPT横空出世,一下子把写作AI的应用范围无限放大了。这玩意儿可不像前面那些只知道生成特定文案模板的“小作坊”了,它更像一个博览群书、口才极好的健谈者。你问它一个问题,它能跟你有来有回地对话;你让它写篇文章,从科普文到小说大纲,从邮件到诗歌,它都敢硬着头皮上。
基于ChatGPT这类大模型的平台和工具,现在是主流。它们不像以前固定的模块,而是更灵活。你可以跟它聊,引导它,修改它生成的内容。感觉就像是和一个知识渊博的助手在协作。你提供想法,提供框架,它帮你填充细节,组织语言。有时候它给出的东西确实挺惊艳的,逻辑清晰,文笔流畅。但别忘了,它有时也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编造事实,或者车轱辘话来回说。你得擦亮眼睛,仔细甄别,还得自己动手去打磨那些毛坯。
国内也有好多类似的平台和工具涌现出来,文心一言、Kimi,还有各种名字听起来就很“智能”的写作助手App。这些“本土化”的AI写手呢,在处理中文语境、理解中国文化方面可能更胜一筹。比如写点接地气的段子,或者分析个国内热点事件,它们可能比国外那些模型反应更快,理解更深。但本质上,它们跟国外的那些大模型是同宗同源,都是靠海量数据“喂”出来的。它们的优势在于便利性和对本地化需求的适应,而局限性也跟大模型的通病一样——缺乏真正的创造力和深度思考。
除了这些通用型的写作AI,还有一些细分领域的工具。比如专门帮你写学术论文框架的,生成代码注释的,甚至帮你续写小说、创作诗歌的。这些特定功能的AI就像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它们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可能更出色,因为训练的数据更聚焦。但你指望一个写古体诗的AI去写篇科技评论?那是南辕北辙了。
所以你看,写作AI这个东西,它叫什么,其实不重要。它可以叫工具,叫助手,叫平台,甚至可以是你偷懒时的救命稻草。重要的是它能做什么,以及我们怎么用它。它们能帮你快速生成初稿,提供灵感(有时是廉价的灵感),检查语法错别字,转换文体。它们是提高效率的利器,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格式化、流程化的文字工作时。
但同时,我们也得看到它的局限性。它没有人类的经验、情感、价值观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它生成的内容,本质上是对已有信息的重组和模仿。它写不出你经历过的大喜大悲,描绘不出你独有的视角,更创造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思想。那些触动人心、独具匠心、充满个人印记的文字,目前,依然是属于人类的专属领域。
每次用完这些AI工具,我都会深吸一口气。它帮我省了点时间,也许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它也同时让我警醒:作为一个写字的人,我的价值在哪里?是不是仅仅在于码字的速度?显然不是。我们的价值在于思考,在于感受,在于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和思想,通过独一无二的语言,具象化地呈现出来。这是AI目前还做不到的。
所以,写作AI,你可以叫它任何名字,用任何平台或工具,但请记住,它只是工具。它不是你。别让它吞噬了你的思考,别让它模糊了你的声音。它能帮你搭建骨架,但那有血有肉的灵魂,得你自己赋予。这是一个新时代,一个人与AI协作的时代。是挑战,也是机遇。就看你怎么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