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AI进行公文写作?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抵触的。想象一下,一篇严肃的公文,带着冰冷的机器味道,这像什么话?公文,那可是代表着单位的形象,要传达思想,要体现温度,人工智能能做到吗?
但现实是,我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每天加班到深夜,写公文的时间被一再压缩,错误率也直线上升。领导皱眉,同事抱怨,我简直成了办公室里的“压力源”。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接触AI写作工具。
别误会,我不是那种完全依赖AI的人。我始终认为,AI只是辅助,核心还是得靠人。我的方法是,先用AI快速生成一个初稿,然后进行大幅度的修改和润色。
AI的优势在于效率。它能迅速搜集相关资料,搭建文章框架,甚至能根据关键词生成段落内容。这大大节省了我的时间,让我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文章的立意、结构和语言表达。例如,起草一份关于“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报告,我可以输入相关政策文件、社区调研数据等信息,AI就能迅速生成一份包含问题分析、对策建议的初稿。
但是,AI生成的初稿往往缺乏灵魂,语言也比较生硬。它只会堆砌信息,缺乏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所以,修改润色至关重要。我需要仔细推敲每一个句子,确保语言流畅、准确,并且符合公文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我需要赋予文章温度,让读者感受到“人”的情感和思考。
比如,在描述社区养老服务现状时,AI可能会这样写:“当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这种描述过于笼统,缺乏感染力。我会将其修改为:“走访几个社区,看到的景象令人揪心。有的老人独自在家,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有的老人行动不便,想出门晒晒太阳都难。社区养老服务,真的不能再等了!”
你看,同样是表达供给不足的问题,后者的描述是不是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这就是“人”的作用。AI可以提供素材,但“人”才能赋予文字灵魂。
还有,AI在处理一些细节问题时,往往会出错。比如,在引用政策文件时,可能会出现错别字、漏字,甚至引用错误的文件。所以,我必须仔细核对每一处细节,确保万无一失。
另外,我发现,AI在写作时,容易陷入一种“模板化”的陷阱。它会习惯性地使用一些固定的表达方式,导致文章缺乏个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会刻意打破AI的写作习惯,尝试使用一些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
例如,在描述工作进展时,AI可能会这样写:“我单位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描述过于空洞,缺乏说服力。我会将其修改为:“为了啃下‘社区养老服务’这块硬骨头,我们没少下功夫。白天跑社区调研,晚上开会讨论方案,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用。最终,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种描述是不是更具体、更生动?这就是刻意打破AI的写作习惯带来的效果。
借助AI进行公文写作,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AI的优势与“人”的智慧相结合,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公文。
现在,我已经逐渐掌握了AI写作的技巧。我不再抵触AI,而是把它看作是我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它帮我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学习。
当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AI写作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人”的作用。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让我的公文更加充满温度和力量。毕竟,公文写作,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的。
别忘了,即使是再先进的人工智能,也无法完全理解人情世故,无法感知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情感。而这,恰恰是公文写作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