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半个文字工作者吧,靠码字混口饭吃。说起来也挺讽刺,每天绞尽脑汁憋出来的东西,有时候还不如AI几秒钟生成的。但要说完全被AI取代,我觉得那还早,至少,在用中文进行深度创作这块,AI要走的路还很长。
最近体验了几款号称“中文AI写作神器”的玩意儿,其中有那么一两个,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不是说它能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文章,而是,它开始懂得一些,怎么用更地道的中文去表达。

以前用过的那些,要么是翻译腔太重,要么是逻辑僵硬,读起来就觉得别扭。像是硬生生把英文的表达方式,套到中文的框架里。你说它语法没错吧?没错。你说它意思表达清楚了吧?也算清楚。但就是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种“味道”,那种只有母语才能带来的微妙的、不可言说的感觉。
这次试用的几款,至少在遣词造句上,下了点功夫。它会用一些更口语化、更生活化的词汇,而不是一味地堆砌华丽的辞藻。当然,也别指望它能像莫言那样,用文字在纸上开出花来,但至少,它能把话说得像个人了。
举个例子,如果你让它写一段关于“北京的胡同”的文字,以前的AI可能会给你来一段:“北京的胡同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之类的官话。现在呢,它可能会说:“北京的胡同啊,那是老北京人的根儿,弯弯绕绕的,藏着不少故事。”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更亲切了?这就是区别。
但这仅仅是开始。在情感表达上,AI仍然是个短板。它能分析你的文字,理解你的意图,但它无法真正地感同身受。它写不出那种触动人心的文字,写不出那种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因为,它没有经历过那些悲欢离合,没有体验过人生的酸甜苦辣。
所以,现阶段,所谓的“中文AI写作神器”,更像是一个工具,一个辅助你创作的工具。它可以帮你快速生成一些初稿,可以帮你整理一些资料,可以帮你润色一些语句。但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去赋予它灵魂,去注入你的情感,去用你的笔,去描绘你心中的世界。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就是文化背景的理解。中文的表达,很多时候是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一个成语,一个典故,一句俗语,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AI如果不能理解这些,就很容易闹出笑话。
比如说,你让它写一段关于“中秋节”的文字,它可能会给你来一段:“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之类的描述。但它可能不会告诉你,中秋节的月亮,象征着团圆,象征着思念,象征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可能不会告诉你,月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
所以,AI在中文写作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语法和词汇,更是文化和情感。它需要真正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
当然,我也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得如何用中文去表达。但即便如此,我也觉得,人类的创作,永远是无法被取代的。因为,创作的本质,是表达,是情感的流露,是思想的碰撞。而这些,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
所以,对于那些想要利用AI进行中文创作的朋友,我的建议是,把它当成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替代品。用它来提高你的效率,用它来激发你的灵感,但不要忘记,最终的创作,还是要靠你自己。
别指望它能帮你写出什么惊世之作,能帮你一夜成名。踏踏实实地,用你的笔,去记录你的生活,去表达你的想法,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文字世界吧。这才是写作的真谛,也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而且,话说回来,现在市面上那些个“神器”,收费可都不便宜。与其把钱花在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上,不如多读几本书,多出去走走,多体验一下生活。毕竟,创作的源泉,永远都来自于生活本身。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用中文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传承。我们应该珍惜它,呵护它,用我们的笔,去创造更多美好的中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