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作 文创 AI 写作:激发文化创意新灵感
半杯冷掉的美式,一堆被揉烂又铺平的草稿纸,桌角那盆快要被我愁死的绿萝——这大概是每个搞文创的人都再熟悉不过的“便秘”现场。我们管这个叫“灵感枯竭”,一个听上去挺文艺、实则让人抓心挠肝的绝境。尤其是在做那些跟在地文化、跟历史、跟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旧东西”打交道的项目时,更是如此。
怎么把故纸堆里的故事,讲得让现在这些刷短视频长大的年轻人也觉得“有点意思”?怎么让一座城市的气质,不只是“历史悠久”这四个苍白的大字?
说实话,最开始听到AI 写作这个词,我内心是嗤之以鼻的。又一个花里胡哨的玩具,一个生产标准答案和“万金油”废话的机器。我,一个靠感受、靠体验、靠在老城墙根下晒着太阳胡思乱想来“榨取”文字的人,怎么可能需要一个由代码和数据堆起来的“假脑”?
直到有一次,一个关于“江南古镇”的文旅项目策划案,几乎把我逼到了墙角。客户要“新意”,要“破圈”,要“能打动Z世代的灵魂”。天知道Z世代的灵魂长什么样。我写了无数个版本,从烟雨朦胧的诗意,到小桥流水的安逸,每一个字都透着一股……陈词滥滥滥滥调。
绝望之际,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打入冷宫的AI 写作工具。死马当活马医吧。我没让它“写一篇关于江南古镇的推广文”,那太蠢了。我试着跟它“聊天”。
我喂给它一些支离破碎的意象,一些我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的词:
“青石板上的苔藓味、深夜的梆子声、偷偷翻墙看的社戏、阿婆手里的绣花针、还有……数字时代遗忘的慢。”
我没指望它能懂。
但它返回的东西,让我愣住了。它没有给我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丢回来一堆更破碎、更诡异的组合:
- “一个运行‘慢’数据流的赛博朋克古镇,居民用绣花针作为身份密钥,梆子声是全镇的局域网心跳。”
- “一场沉浸式剧本杀,玩家扮演翻墙看戏的少年,线索藏在青石板的苔藓纹路里,最终的秘密由镇上最老的阿婆用吴侬软语揭晓。”
- “开发一款‘气味盲盒’,每个盲盒都是一种古镇独有的味道——不是桂花香,而是‘雨后屋檐滴水’‘旧木箱子里的樟脑丸’‘清晨第一笼小笼包’的味道。”
那一刻,我没觉得它是什么“人工智能”。
我感觉它像一个永不疲倦的、思维方式异于常人的异次元缪斯。它不懂人类的情感,不懂什么是“美”,但正因如此,它能挣脱所有经验和范式的束缚,用一种近乎暴力的、纯粹的逻辑和概率,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元素进行“强制陌生化”重组。
它不是在创作,它是在“挑衅”。
它在挑衅你的思维定式。它把“江南”这个被无数文人墨客盘到包浆的概念,砸了个粉碎,然后把碎片递给你,说:“嘿,你来拼个新的看看?”
那次之后,我彻底改变了对文创 AI 写作的看法。它不是来抢饭碗的,它是来“掀桌子”的。在文化创意这个领域,我们最怕的不是写不出来,而是写得“太对”了,对到平庸,对到让人昏昏欲睡。而AI,就是那个半夜把你摇醒,给你讲胡话,却让你瞬间清醒的室友。
想象一下:
给一个博物馆的青铜器写说明。常规写法,无非是年代、出处、纹饰、用途。但如果你把这件青铜器的所有信息,连同它出土时的土壤成分、周围发现的植物孢子、史书上关于那个年代的一段语焉不详的记载,一股脑丢给AI,让它基于这些信息生成一百个“关于这件青铜器的想象”,会得到什么?
可能是一段第一人称的独白,来自铸造它的工匠。
可能是一首赛博风格的诗,描述它在地下千年的沉寂与苏醒。
甚至可能是一段荒诞的微型小说,说它其实是某个失落文明留下的“天气控制器”。
这些东西,99%都是没法直接用的“废料”。但只要那1%能像一道闪电,劈开你脑子里那片密不透风的乌云,那就值了。它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可能性视角”。
这就是AI 写作在文化创意领域真正的价值所在——它不是终点,而是那个最出其不意的“起跳板”。它不生产灵感本身,但它能高效、海量地制造出能够激发文化创意新灵感的“引信”。
我们这些所谓的“创意工作者”,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不是遣词造句的技巧,不是讲故事的模板。这些,AI学得很快,甚至能做得比很多人类更好。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品味”,是“选择”,是“整合”,是把AI提供的那些天马行空的、冰冷的、毫无感情的“素材”,用我们人类独有的情感、经验和价值观,重新粘合、筛选、升华,最终注入“灵魂”的能力。
AI能告诉你,“苔藓”和“赛博朋克”可以组合。但只有你,那个在雨天闻过真正苔藓气味、被一部赛博朋克电影感动过的你,才能判断这个组合是惊艳还是胡扯,才能决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实现这个组合,赋予它温度和深度。
所以,别再把AI当成一个写作助理或者什么效率工具了。太小看它了,也太小看我们自己了。
把它当成你的“思维陪练”。
把它当成一个“创意的万花筒”。你把熟悉的元素放进去,它帮你旋转、折射、打乱,让你看到一万种你从未想过的图景。
未来,一个优秀的文创人,或许不再仅仅是一个会写、会画、会策划的人。他更是一个“提问者”,一个“对话者”,一个懂得如何向AI提出一个好问题,并从它混乱、庞杂的回答中,精准地捕获到那颗钻石的“炼金术士”。
我们不再是独自面对一张白纸,而是在一个充满了回声的数字山谷里呐喊。AI把我们的声音,用千奇百怪的方式反射回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侧耳倾听,找到那个最能触动心弦的、属于未来的新旋律。
这,比单纯的写作,可刺激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