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题,说实话,挺让人五味杂陈的。就好像,你辛辛苦苦练了几十年的独门绝技,突然冒出来个机器人,分分钟就能把你秒杀。焦虑?当然有。但更多的是好奇,还有一丝丝的兴奋,就像站在悬崖边,既害怕,又忍不住想往下看看,到底有多深。
我是个老编辑了,纸媒时代摸爬滚打过来的。那时候,一个选题,要反复琢磨,查资料,采访,绞尽脑汁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稿子。慢工出细活,这句话是真理。现在呢?AI 写作工具,几分钟就能生成几篇,甚至几十篇内容。效率,那是真的高!
但是,效率高就代表质量好吗?我并不这么认为。至少目前阶段,AI 写作更像是一个高效的资料整理员,它能迅速收集信息,整合素材,然后按照你的指令,生成一篇结构完整、语法正确的文章。但是,它缺少灵魂,缺少温度,缺少那种只有人才有的独特视角和情感。
我记得有一次,接了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选题。为了写好这篇稿子,我特意跑到偏远山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了几天。他们渴望父母陪伴的眼神,他们稚嫩的肩膀上承担的重担,深深触动了我。回到城里,我几乎是一口气写完了那篇稿子,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实感。稿子发出去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捐款捐物,帮助这些孩子。
你觉得,AI 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它或许能模仿我的写作风格,能堆砌华丽的辞藻,但它永远无法体会到那些孩子眼神里的绝望和希望。
所以,我并不认为 AI 写作会完全取代人类写作。相反,我认为它会倒逼我们人类作者,去思考,去探索,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就像摄影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让绘画消失,反而催生了更多流派和风格。
未来,人类写作和AI写作也许会是一种共生关系。我们可以利用 AI 写作工具,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选题策划、深度采访、情感表达等方面。AI 写作负责“术”,人类写作负责“道”。
当然,我也有一些担忧。比如,AI 写作的版权问题,数据安全问题,以及它可能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应对。
尤其是版权,AI生成的内容到底归谁?喂给AI学习的大量资料,创作者的权益如何保障?这些都是绕不开的坎儿。
还有,现在很多平台都在用 AI 生成内容,然后推送给用户。久而久之,用户可能会陷入信息茧房,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听不到不同的声音。这对于社会的多元化和发展,是很不利的。
话说回来,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我们与其恐慌,不如拥抱它,利用它。就像当年,印刷术的出现,让知识得以广泛传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AI 写作,也可能会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但请记住,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写作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它始终是人类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沟通彼此的方式。它需要真诚,需要思考,需要灵魂。而这些,是 AI 无法取代的。至少,目前是这样。
我还是喜欢那种手写的温度,那种修改的痕迹,那种墨水在纸上晕开的淡淡香味。这也许是我的执念,但我相信,总有人会和我一样,坚持用自己的笔,记录这个时代,表达内心的声音。因为,文字不仅仅是信息,更是情感的载体,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而这,恰恰是 AI 最欠缺的。
别忘了,写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创造一篇完美无瑕的文章,更在于思考的过程,在于与世界的对话,在于表达真实的自我。这才是写作的真谛,也是我们人类作者的价值所在。AI 写作,也许能写出更好的文字,但它永远无法取代我们思考的乐趣,表达的自由,以及创造的激情。
所以,AI 写作,来吧!让我们一起,开启写作的新时代!但请记住,你永远无法取代我,一个热爱写作,充满人情味儿的老编辑。我,依然会用我的笔,书写这个世界的美好与残酷,书写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书写我心中的爱与恨。因为,这才是我的使命,也是我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