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这种既好奇又有点挑衅的心情,我陆陆续续试用了几个市面上吹得挺响的“拟人化”AI写作工具。他们宣传语一个比一个溜,什么“最懂你的智能搭档”,“无限接近人类创作”……听着吧,挺玄乎。但真金白银砸下去,或者花时间精力去摸索,那感受啊,可就五花八门了。
先说第一个吧,某家的。界面干净,操作简单,给个标题或者几个关键词,嗖地一下,一段文字就摆你面前了。那速度,快得惊人。但读起来呢?哎,怎么说呢,就像一杯白开水。信息量好像挺足的,你想了解的七七八八都能沾上边儿,语法也没啥大错。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标准答案的味道。每个句子都板板正正的,排列得像排队的士兵,整齐划一,却没有灵魂。那些形容词吧,用得都挺“正确”的,什么“美丽的风景”、“重要的意义”、“深刻的影响”……词儿没错,但放在这儿,就感觉不对味儿,跟上下文就是不来电。读完整篇,你大概知道它讲了啥,但心里头激不起半点涟漪。更别提什么个性了,感觉就像是无数篇高考满分作文的拼凑,漂亮但没有血肉。你说它“拟人化”?我觉得它顶多是“功能仿真”,能把信息组织起来,但离“人”的思考和表达,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又换了个,据说这个强调风格模仿。我心想,这有点意思了。专门找了一段我平时写着玩儿的、带点个人情绪的文字喂给它,让它“学习”,然后按照我的风格写点别的。结果呢?刚开始看,还真把我给逗笑了。它会学我用一些口头禅,学我那种有点跳跃的思维方式,甚至会用几个我常用的、稍微生僻点的词儿。但问题是,它学得太表面了,太刻意了。那种跳跃吧,不像我是因为思路到了自然而然地拐了个弯,它是那种生硬的、突兀的跳跃,像卡碟一样。那些口头禅,它堆在那儿,显得不自然,就像一个小孩子,学大人说话,有腔没调的,只有模仿的痕迹,没有理解的支撑。它试图模仿情绪,但那情绪就像舞台上用力过猛的演员,夸张而失真。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不是“我”写的,这只是一个算法在试图复制“我”的表象。它没有抓住我文字里那种潜藏的情绪,那种欲说还休,那种藏在字缝里的感受。它给你的,是一张高像素的皮囊,但掀开来,里面是空的。
还有一个工具,号称能在创意上给出启发,甚至能生成“金句”。我对这个抱了点希望。毕竟有时候,就卡在一个词儿上,或者一段话怎么开头结尾不顺畅。试试吧。说实话,偶尔,真是偶尔,它会蹦出一个句子,或者提供一个词语搭配,让你眼睛亮一下。你会觉得,“嗯,这个有点意思,可以借鉴。”就像大海捞针,费劲巴拉找半天,总算摸到一两颗发光的沙子。但更多的时候呢,它生成的还是那些套路化的表达,或者虽然“新颖”但却文不达意的组合。它没法理解,你想要的那句“金句”,得是跟你前面千百字的铺垫血脉相连的,得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一个随机生成的、乍一看唬人的漂亮话。它给的“创意”,更像是排列组合的结果,而不是从思考深处冒出来的灵感。那种在脑子里千回百转,突然一个激灵,一个词、一个句子就喷涌而出的感觉,AI目前捕捉不到,也复现不了。
到底什么才叫“最接近人类创作风格”?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技术指标能衡量的。人类创作它是有瑕疵的,是有偏执的,是有情绪波动的,甚至是有时候前后矛盾但却无比真实的。我们的文字里,藏着我们的经历,我们的认知,我们的盲区,我们的喜怒哀乐。有时候一个错别字,一个别扭的句式,反而更像是“我”。AI呢?它太完美了(指语法和逻辑层面),太平均了。它生成的东西,是基于它学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是那些概率最高、最“正确”的组合。它会避开那些“不寻常”的表达,那些“有风险”的词语搭配,因为它追求的是稳定和安全。但人类的创作,恰恰有时候就是在探索边界,在寻找那些不安全但有力量的表达。
而且,写作的节奏啊,那更是个微妙的东西。有时候你得娓娓道来,长句套着长句,让思绪慢慢流淌;有时候又得戛然而止,一个短句,甚至就一个词,像个惊叹号,把情绪瞬间定格。还有那些留白,那些欲言又止的地方,都是文字里呼吸的空间。AI现在生成的文本,节奏大多是均匀的,像机器打字一样,“哒哒哒哒”,没有高低起伏,没有轻重缓急。它不懂什么时候该慢下来,什么时候该冲一下。
说句心里话,试了这么多,非要挑个所谓的“最接近”的?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儿跑偏。它们都还只是工具,而且是那种有点笨、有点生硬的工具。它们可以在信息整合、快速起草这些体力活儿上帮点忙,就像个勤奋的秘书。但要它来构思立意,来捕捉灵感,来赋予文字生命?别逗了。它们没有生活,没有体验,没有那些哭过笑过痛过的真实感受。它们生成的,永远是基于过去的模拟,是冰冷的逻辑计算。
我看到过一个AI写的段落,关于“乡愁”。词儿用得挺漂亮,排比句也一套一套的。但读完,你就是感觉不到那种扎心的痛,那种混着泥土味儿和灶台烟火味的眷恋。它能告诉你“乡愁”是什么,但它感受不到“乡愁”。这,就是AI和人类创作之间最本质的鸿沟。
所以啊,拟人化?我觉得现在提这个词,太早了,或者说,是用错了地方。它们更像是高效的信息处理器,是文本生成的机器。它们能模仿人类的语言形式,但模仿不了人类的思维过程,情感波动,以及独一无二的个性。它们可以写出通顺、合乎逻辑的文章,但写不出带着体温、带着露珠、带着只有你才有的那股子倔劲儿的文字。
我还是愿意相信,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那些真正能触动人心,能让人读出画面感,能让人会心一笑或黯然神伤的文字,还得是人写出来的。那些文字里,有作者的影子,有生活的肌理。这是再怎么强大的算法,也复制不来的。AI或许能成为不错的辅助,像个能干的学徒,帮我打打下手。但要它坐上主位,来替我思考,替我感受,替我创作?不好意思,我的笔,我的键盘,我还是想自己来。那些敲击的声音,对我来说,是真实存在的,是有分量的。那是一种掌控,也是一种享受。